昨天,市民在奉化冷西村的“家庭农场”内摘草莓。
浙江在线02月19日讯 一开年,中央一号文件里的一个新词抓人眼球———“家庭农场”。这个新词,让慈溪市桥头镇成达农场负责人杨成达,力有处使,底气也更足。
事实上,这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励和支持农村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转变。
“家庭农场”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宁波就作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的范本,与上海松江、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安徽郎溪等地一起探索这种新型经营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果。
据记者最新了解,今年市里还将出台关于“家庭农场”的相关政策,今后重点培育一万家“家庭农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建设,提升1000家左右作为标准化“家庭农场”。
50多人的成达农场:
一年的产量超过4000吨
这几天,在成达农场里,一派忙碌的景象,工人们忙着采摘新鲜蔬菜。
2004年在慈溪市桥头镇丰潭村注册成立的成达农场,这个50多人的农场,算得上是宁波一个较大的家庭农场。
“现在一天至少要装运二三十吨蔬菜到定点的加工厂。”农场负责人杨成达告诉晚报记者。
成达农场是宁波星火示范基地,面积有2000多亩,以种植绿花菜、小松菜、菠菜、甘蓝菜等出口蔬菜为主,这个家庭农场一年的产量超过4000吨。
在杨成达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土地流转合同、农机购买合同等文件,“这些年,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杨成达告诉晚报记者,“由于现在的种植、收获科学化、机械化程度在逐渐提高,一个人负责上百亩地并不是难事。我们从播种、喷药、收获开始尝试使用机器代替人工。”
杨成达告诉晚报记者,现在,他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指挥50多名雇员管理蔬菜地。前几年,种植花菜时,成达农场首次进行机播试验,采用机播的蔬菜长势不错,“既减少了人工成本,又提高了成活率,一举两得”。
记者看到,农场的菜地里都安装了现代化的喷滴灌设施。每个间隔5米左右,绿花菜叶丛中冒出了一只只“黄袋”。
“这是利用生物技术诱捕害虫的装置。”杨成达称,有了这东西,种一季蔬菜可以少打3次生物农药,不仅可减少治虫药物成本2万元,而且也确保了蔬菜安全。
记者了解到,像成达农场这样的家庭经营或者联户经营的农场,在宁波越来越多。
此前,宁波市农业部门于2010年对全市“家庭农场”搞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当时在宁波工商部门进行企业注册的“家庭农场”已有385家。2010年,全市385个家庭农场已实现销售收入8.26亿元,利润1.48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28.8%和35.6%,平均每个农场分别为214万元和38万元,大大超过普通农户的收入水平。
如今,在宁波,“家庭农场”已超过400家,而且不少家庭农场年入百万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