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2月20日讯 我叫程晓琴,今年53岁了。我的职业是志愿者,也有很多人习惯叫我们“活雷锋”。
我们跟雷锋一样,做的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乐于奉献社会,同时也在奉献中有更多收获。
第一次听说志愿者,约摸是7年前,2006年。那会,我还是杭州祥符饮用水商店的老板娘,手下有十几个伙计,每天都和桶装水打交道。
忘了是哪一天,还在上大学的女儿看着忙里忙外的我,郑重其事地说:“妈,你的个性太适合当志愿者了。”我对志愿者根本没概念,问她是做什么的。她告诉我,就是义务为别人提供服务的。我嘲笑她,为什么我要免费去服务别人?我还想要别人来为我服务呢。
再一次听到志愿者这3个字,是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电视上、报纸上,几乎每天都有报道,说有多少人自发来到灾区抢险救灾,他们共同的名字,就叫志愿者。我每天流着泪,看关于他们的报道,心思开始活络——我是不是也可以做些什么?
没过几天,机会来了。不少伤员被转移安置到杭州的医院,因为人手紧缺,急需护工。这个我可以做!我马上打电话去医院报名,可接收伤员的3家医院都告诉我,他们需要的是能一直在岗的护工,说不好时间的临时工可能会添麻烦。
怎么办?不如把店盘出去,我就一门心思当志愿者吧。刚开始,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可渐渐地,它在我的脑海里落地生根,不走了。我偷偷和爱人商量,他的支持给我添了勇气。我马上着手店面转让的事,可紧赶慢赶的,前后也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等我告别原本一年能带来十七八万元收入的老板娘生活,却也错过了成为大地震志愿者的机会。
那段时间,我很沮丧,还是女儿安慰我:“妈妈,你别急,等暑假回来,我带你去志愿者协会报名。到时候培训了再上岗,你更专业。”
7月,我跟着女儿正式成为杭州的一名注册志愿者。我的第一次志愿服务,是“让座星期一,礼让每一天”文明劝导。虽然经过协会培训,还得到女儿指点,可真正一个人披着红丝带走上公交车,我还是紧张起来——我的嗓门够不够大?人们愿意听我的话吗?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乘客们都很友善,耐心听我讲述我们的理念,没开出几站,有一位老人上车。我刚刚说了句“哪位乘客愿意给这位老大爷让个座”,就有好几个人站起来。那一瞬间,我真的很感动,陌生人之间也有温情和信任。如果我能够用自己的这些小付出,换来更多温暖,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这之后,我成为一名铁杆志愿者,只要有合适我的岗位,就一定会参加。春运时候的火车站、文明出行的爱心斑马线、残运会的赛场、休博会的场馆,还有前段时间倡导“光盘行动”的饭店餐厅……一次次志愿服务的积累,让我这只“菜鸟”成为许多志愿者口中的“程老师”。我告诉他们,服务的时候,我们要展示志愿者的形象,而活动结束以后,我们一定得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都说志愿者是付出的代名词,可在我看来,我们更是在不停地收获。当接受过我们服务的外乡客来年返杭时,特意找到我们只为说一声谢谢;当残运会闭幕后,运动员们来到后台,用拥抱和眼泪表达内心的感动;当爱心出租车队的司机等到半夜,只为将我们安全送到家中,我们的感动与开心,又怎么能用语言来形容?
当然,我也受过委屈。有一次我站在马路边引导交通,一个骑车的人在等红灯时站在机动车道上,特别危险,我上去劝阻,却被他劈头盖脸骂了一顿,末了,还用自行车的车把狠狠撞了我两下。当时我的眼泪就没忍住,为什么平白无故要受欺负?可回家后我又想通了,正是因为身边还有这样的人存在,才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引导、劝导,只有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了,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而每个人都愿意去帮助他人,是社会真正文明向善的开始。
这几天,春运返程的高峰又来了。我还和往年一样,早上5时就从余杭家中出发,换两趟车,8时赶到城站火车站,参加春运志愿活动。虽然只是递杯水、指个路、搭把手、扛行李这样的小事,可我相信,因为这些小事,得到帮助的人们能感受到杭州的温暖。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