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4日讯 2013年的杭州市两会,昨天落下了帷幕。
本报今年的杭州市两会报道队伍中,有跑过好几届全国、省、市两会的老记者,也有去年刚进入报社的新人。对前者来说,历年两会主题、会风以及代表委员们个人身上的变化一定是个有趣的观察点,对后者来说,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大型会议报道带来的新鲜和冲击,应该有着最深刻的体验。
作为带着独立思想和观点的个人,记者在跑会过程中也会对参会的人以及这次会议本身做出自己的评价。有人看到代表委员们的务实和真诚;有人觉得与会者还是不够大胆,“沉默的大多数”还是太多;还有记者希望代表委员们即使在会场外也能少抽点烟,于人于己都好之外,也算对刚刚还在探讨的PM2.5议题做一点贡献……
让我们看看各位记者眼中的今年杭州市两会A面和B面。
给政府戴高帽的代表越来越少
旁听了几个代表团的讨论,我感觉明显的变化就是,说空话套话的代表少了,给政府戴高帽的少了,大家更多的是在谈疑惑、谈问题,谈自己觉得不太满意的地方。我在旁听江干代表团的分小组讨论时,好几位代表反映,自己花精力写的议案或者建议,负责处理的部门“态度很好”,但是“没有下文”。
在江干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中,市人大代表、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党委书记董利民就讲到一件事情。去年他提了《关于改建公交采荷路站的建议》。“去年我的建议提出来以后,城投集团派专人来处理这个事情。他们态度确实很好,承诺会加强管理。而那里的停车秩序好过一段时间以后,但后来又慢慢不行了。对于车站搬迁的事情更是没有了下文。”所以今年的市“两会”上,他再次提出了这个建议。
而一位代表更是直言,有的办理部门连态度很好都算不上,“有一次我提了一个议案,我对办理部门的处理结果并不满意,但是他们的工作人员坐在我的办公室不肯走,非要我写满意才行,并且还说,我们系统也有人大代表,到时候也会给你们的工作提意见的。”
正是这份实在甚至刺耳,让我们了解到人大代表确实在用心履职,希望对政府工作能够有所促进。作为一名跑“两会”的记者,同样也作为一名杭州市民,希望这样的代表越来越多,履职的时候实话和真话越多越好。
单干的少了,“结盟”的多了
大家都知道,代表委员们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并不只是要发出声音,而是希望能够反映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靠谁来解决?职能部门。怎样让职能部门更好地解决问题?提出来的问题要切中要害,提出来的建议要切实可行。 于是,今年,就有了这样一种现象:来自代表委员个人的议案提案少了,集体的议案提案多了。以政协委员为例,去年4月份举行的市政协会议上,一共收到各类意见建议898件,其中集体名义提出的有86件,今年的市政协会议上,共收到以集体名义提出的95件。这次的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还首次产生了3件高质量的全体会议建议案,这些都凝聚着大量的集体智慧。这种“最高形式”的提案,最终将以政协杭州市委会的名义,向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 人大这边,虽然来自代表个人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少了不少,但10人以上联名的议事原案却没减少,其中有的议案还最终形成了大会决议。 他们的尖锐,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我第三次参与报道杭州市“两会”,但对今年的“两会“,印象尤为深刻。 印象最深的是,代表委员们的质疑声。分组讨论第一天,政协青年界别、特邀界别先后有委员提出质疑:去年“两会”上的提案,为什么不回应?解决了没有?为什么不解决?甚至有委员直接呼吁,以后的“两会”应该把各局负责人叫来,回应已经提出的提案。 不仅如此,对于一些敏感话题,委员们更是直言不讳。卓未龙委员关注的城市污染土地就是其中之一。 印象还深的是,委员们的认真与负责。举个例子,特邀界别的王竹委员,他另外一个身份是浙江大学建工学院院长,他今年关注的话题是“后申遗时代”如何更好的保护西湖。我跟他交流之后才知道,为了这个提案,王竹委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写了1万多字的调研报告,最后才形成了交给大会的提案。
- 宗庆后和宗馥莉都是市人大代表 两会共提了五个建议
- 之江大桥能否免费通行 代表建议:复制钱江三桥模式
- 杭州能否全国首推地铁月票 地铁集团回复:尚未考虑
- "最破最堵"之江路将重点改造 大部分实现双向六车道
- 从杭州市两会上的“变”与“不变”看新会风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