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5日讯 2月21日,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当前个别地方存在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非公开地将奥数成绩与入学挂钩现象,必须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斩断奥数与招生挂钩的利益链。
之前,2月19日,浙江省教育厅已出台“小升初”指导意见:今年“小升初”不能笔试、面试,只能面谈。省教育厅还强调,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
与此同时,杭城马上将迎来数学竞赛高峰期,3月份各种竞赛竞相开锣:中环杯决赛、希望杯初赛、走美杯(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决赛、华杯赛初赛……这些数学竞赛日期,不约而同定在了民办初中招生之前。浙江赛区赶考者有7万人之多。
一边是教育部门每年重申禁止奥数与升学挂钩,一边是数万学生集体赶考各类竞赛。那么,今年各种数学竞赛获奖证书,还能成为杭城民办初中的“敲门砖”吗?
六年级学生,3月要参加3项数学赛
六年级学生小夏,到了3月份就很忙碌:3月16日是中环杯复赛;3月17日是希望杯初赛,3月23日是华杯赛初赛。去年,小夏参加了希望杯,拿到二等奖。妈妈说,今年马上要“小升初”,多参加几项比赛,多拿几个奖,简历才有分量。
小夏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参加奥数培训,原先的兴趣,随着从思维班,升到精英班、竞赛班渐渐减退,越到后面,小夏对数学的兴趣越淡。学到后来,小夏厌倦了:“一年要做几千道题目,电视不能看,游戏不能玩,同学找我出去,因为题目没做完就不能去。我好像变成做题机器了!”
但小夏的妈妈对记者说,“我希望他再坚持一下,这次数学竞赛拿到一等奖。”妈妈说,身边不少朋友的孩子,数学竞赛拿了一等奖,马上成为民办初中优先考虑的对象。至于教育部门的政策,不用在意,就像治理杭州交通拥堵一样,不会起什么作用的。
去年12月,希望杯等热门数学竞赛报名已结束。从报名情况看,希望杯参加人数最多,浙江赛区有6.6万人,中环杯2000多人,华杯赛3000~4000人,还有走美杯等,除去重复报名的,约有7万多人赴考。
在杭州,各种数学竞赛从来没有停过,也从来没有遇冷过。
刚开始很火的是华杯赛。2008年,杭州华杯赛出现泄题事件,导致该项赛事被叫停。第二年,希望杯走红,每年参赛的人数都在6万人以上,家长转移阵地继续交高额培训费,希望借此拿到名校通行证。
据一位从事华杯赛组织工作多年的老师介绍,这两个赛事的历史都不短,无非前者名气大一点,后者难度低一点。自从华杯赛被叫停后,很多当年参与该赛事的人员转投希望杯,这位老师也是其中之一,工作性质不变,任务不变,只是赛事的名称换了而已。
去年,华杯赛在被叫停后“复出”,报名人数近2000人,今年继续,还增加了网络比赛。
杭城的数学竞赛,为什么这么火?希望杯的一位组织者告诉记者,每年的希望杯决赛,各年级的一等奖获得者,被严格控制在100人以内,所以含金量比较高。前几年拿到希望杯一等奖,民办初中比较看重。
今年“小升初”面谈,奥数一等奖还管用吗
几年前,只要有“华杯赛”一等奖证书,学生在“小升初”时就如同吃了定心丸。后来华杯赛被叫停,拥有希望杯一等奖证书的,依然有不小的优势。
不过,从2011年开始,在孩子“小升初”关口,数学竞赛获奖证书还管用,但作为名校“敲门砖”的含金量在下降,更多的是一种参考价值,在同等条件下略有优势。这个变化源自热点民办初中的“校考”。从2011年开始,“小升初”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民办初中的自主招生采用“校考”方式,任何学生都要考试,不管你手里握有什么样的荣誉证书,还是你是杭外推荐生,即使是希望杯一等奖也需要通过考试。
一位热点民办初中校长透露,大部分获奖学生基本上能通过校考,但也有一些获奖学生“落马”。“去年有几个一等奖的,我没要,我只相信自己的考试,达不到我们的要求就不能动用机动指标,除非他去摇号。”
今年,小升初又有了重大变化:取消笔试、面试,采用面谈的方式。
一位民办初中校长说,不能笔试,学校只能看学生递交的简历,简历里最重要的条件是看小学的竞赛,主要是数学,比如有没有获得过希望杯、挑战杯等竞赛的金奖。“一些简历上看起来比较优秀的孩子,可以进入面谈环节,孩子在面谈时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是不是自信,是不是阳光,是不是应变能力强,都要看临场发挥,这些是简历上看不出来的。”
不得将各种竞赛成绩、奖励和各类考级证书作为入学的条件和依据,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可以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不过,这样的美好愿望能实现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 上班后第一个双休日 “小升初”家长着急送简历
- “小升初”要与奥数脱钩没戏 3月浙江七万孩子奥数赶考
- "小升初"一律免试 嘉兴市具体实施意见预计3月公布
- "小升初"不得考试违规可举报 宁波相关政策3月出台
- 湖州市今年2.7万“小升初”学生将免试升入初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