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25日讯 马大嫂在购买水产、畜肉制品时,往往会担心这些食品在养殖过程中是否被添加了人工合成性激素。而记者昨天获悉,由市质检院承担完成的浙江省质监系统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动物源食品中外源性激素多组分残留检测方法研究项目”已取得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将来这类食品中如果含有人工合成性激素,就能被轻松检测出来。
据了解,外源性激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工合成性激素,这类激素对动物具有催肥,促生长,增加产量等效果。但是,食用性激素喂养的动物性食品,因其中性激素残留会导致很多疾患,如导致小孩的性早熟和性晚熟、妇女的子宫瘤和乳腺癌等恶性疾病。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都禁止合成性激素喂养食源性动物。
“为了杜绝动物源食品中合成性激素残留,保障食品安全,各级政府加大了食品中激素残留的监管力度。但由于原有的检测技术不够完善、适应性不强、灵敏度不够高、检测成本高,难以为政府部门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市质检院有关专家告诉记者。
从2009年开始,市质检院启动了“动物源食品中外源性激素多组分残留检测方法研究项目”,通过科技人员共同努力,已取得重大突破,研发出了针对奶制品、鱼制品、蛋制品、畜肉制品、蜂产品等五大类动物源食品中促生长合成性激素样品前处理技术及检测技术。该项目研究成果获得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篇。最近,这一项目还获得了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与以往的检测方法相比较,这一检测方法由于攻克了样品前处理的难关,实现了多组分同时检测,不仅其检测成本降低了,而且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也有较大提高。
记者了解到,这项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应用到了政府对奶制品、鱼制品、蛋制品、畜肉制品、蜂产品等动物源食品中合成性激素的监管中,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检测2641批次样品。“这一科研成果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有效规避了外源性激素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市科技局人士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