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玉环2月25日电 日前下午4时半,玉环县芦浦托老院里,几张大圆桌旁围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菜香,晚饭就要开始了,传来老人们的阵阵笑声。
后院的厨房中,10多名身穿白大褂的护理员忙着分菜。一张大桌上,放着6大盆菜:水煮虾、红烧小黄鱼、炒蛋、肉末、农家盘菜、芦笋煮豆腐。护工林彩莲右手掌勺,左手熟练地拿过饭盆,给每盆打上3个菜。
从2012年开始,玉环县建立重度残疾人托(安)养费用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并将补助标准提至全省县(市、区)最高。此举是否真正落实到残疾人身上?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芦浦、坎门等地,看望居家安养及集中托养的残疾人。
“每份3个菜,是随便打的吗?”记者问道。院长陈美娇说:“院里共有56名残疾人,19名护理,每个护理都管着几个残疾人,开饭前先询问过,想吃什么就给打什么。”托老院每天菜色都不同,每逢节假日,还会烧大餐。
饭菜已上桌,坐在轮椅上的72岁林香莲,身披棉被,头微微仰着。护工潘冬花用勺子将肉末拌到饭里,一勺勺喂给她。“我们烧的饭比较软,加点番薯一起煮,甜甜的,他们喜欢吃。”
芦浦托老院是民营机构,陈美娇和妯娌一起投资经营,但残疾人托养费并不由残疾人自己出,“县残联每年全额补贴,每人每月1500元,一年1.8万元,这个标准在全省算高的。”陈美娇说。
从芦浦托老院出来,我们又来到坎门街道的夕阳红托老院,这里有40名重度残疾人。63岁的黄万满坐在轮椅上,膝盖上摊着一幅画。
“这个画是谁画的?”记者上前和老黄攀谈起来。“我画的……”黄万满发出并不清晰的声音。副院长王萍解释,虽然动手艰难,但老黄平时喜欢画画,“我们就给他买来笔和纸,他就慢慢画。”
在托老院的4年时间里,老黄出了不少作品。这些画作,被托老院用心装裱起来,挂在大厅。“我的苦日子结束了!”看到老黄嘴唇翕动,我们凑近仔细听。原来,老黄以前独居,10多年没人照顾,日子过得清苦。“现在起居有人照顾,熬出头了。”老黄断断续续地表达自己的喜悦。
玉环共有各类托(安)养对象1828人,目前集中安养人数达116人,多为生活无法自理、年纪偏大的重度残疾人。县残联建成了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共有4间门面,里面有图书室、阅览室、无障碍视听室、盲人棋牌室。”县残联理事长徐复平说,光盲人图书就有300多册。
- 温州鹿城区200多名残疾人共赏新春慈善音乐会
- 舟山市人大代表傅中康 驾着残疾人三轮车来开两会
- 杭州出台残疾人救助新政策
- 浙江康复服务低于平均水平 康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 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应提供何公平就业机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