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一些网友演绎了一场对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轮番“悬赏”。这种艺术化的行为,凸显了民众的环境焦虑。不过,民众的注意力并不全部在此,相关部门的回应同样被聚焦。瑞安环保局长被“悬赏”之后,当地环保部门负责人隔日表态“并非工业污染”,网友反映“内容不属实”。这种急于撇清的态度被认为缺乏调查、过于草率。而在19日,温州一媒体出现环保部门形象广告,更被认为是“以自我表扬应对质疑”,加剧了一些网民的不满。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那就是,在回应民众质疑时,我们一些部门往往习惯性落入一个否认问题——推脱责任——宣扬成绩的“固定模式”。以往一系列热点事件的处理中,这种模式已饱受诟病。可当新的热点事件出现,许许多多不同的官员又不断重复地犯下同样的错误。在矛盾不断凸显、民众期盼开放的社会转型期,政府部门和官员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民众质疑?
就“悬赏”事件本身来说,毋庸讳言,环保部门理所当然对污染治理不力负有责任,但要说责任都是环保部门的,那也有失公允。问题是,当民众对某个问题形成舆论聚焦,他们最直接的反应,是把球踢给具体的职能部门。此时,具体职能部门必然承担着答疑释惑的责任,承担着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责任。也许问题的解决,不是这个职能部门一家的事,但怎样应对这样的舆论,怎样回应民众质疑,却反映着其自身的担当和适应现代开放型社会的能力。
在否认问题的过早表态和整版广告的成绩盘点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推脱责任的高效,一种担当意识的缺失。而这种推脱和缺失,又源于对乌纱帽的患得患失,生怕坐实了质疑的声音,将影响部门利益和个人仕途。问题是,有的时候,质疑摆在那里,工作上的不足已经置于聚光灯下,此时一味地掩饰和否认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为什么就不能痛痛快快地承认错误,检视问题,担起责任,加以改进?相信这份坦诚、勇气和行动反而能赢得媒体和民众的加分,赢得上级的嘉许和支持。
说到底,是根深蒂固的意识不能随着时代进步而改变。今天,多数官员能清楚认知,中国社会正朝着更加开放透明的方向前进,但不少官员在意识深处并没有真正转过来。一方面,总觉得自己的工作干好干坏,老百姓不敢说三道四也没机会说三道四;另一方面,还以为信息传播可以掌控,以为质疑的声音不会长久,对信息时代的发展缺乏清醒认知。这种意识一方面把自己的权威抬得过高,高过人民的监督权,同时也对舆论持续发酵的可能性缺乏足够警醒。如今在互联网时代,有什么样的问题会真正被隐瞒住?你说你干得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啪”的一声立即就能在微博上给你端出个反例。老百姓会一天比一天睁大眼睛盯着我们的管理部门。在这样的潮流面前,施政者和管理部门必须要把这根筋转过来,早一天醒悟,就早一天从失败乃至荒唐的应对中走出来。
应对舆论能力的欠缺,是一次次热点事件曝出的另一个短腿。如今,民众监督更加普遍,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公务人员会直接应对公民的投诉和质疑。而且,就近几年看,在全国范围内也形成了众多政府回应民众关切的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按说,这种实践和经验应该有极大的示范效应,更多的官员理应从中学到正确的应对方法和态度。但实际是,还有更多的政府部门和官员并未亲身经历过面对面的质疑。某种程度上说,以往的权力系统管理和运行模式给予了他们过多的保护。当开放与监督愈加渗透,可以说多数官员还没有真正掌握应对公众质疑的实际本领和操作技巧。虽然,反面教材不断,但真正轮到自己应对同样的舆论质疑时,他同样有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犯下同样的错误。
意识和能力的缺失,固然有官员个人的原因,但不可否认,问责机制的缺失才是问题的根源。如何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官员的自觉行动,问责是最重要的保障之一。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执政新风已经明白地昭示:不能顺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就必然被时代所淘汰。
愿一次次的教训,能让更多的官员长点记性,获取进步。
- 温州市环保局邀网友共寻垃圾河 共查出420个污染点
- "垃圾河大家找" 温州两天查出420个河道环境污染点
- 儿童白血病与装修污染、辐射环境污染、二手烟都有关
- 温州市区空气再现重度污染 市环保局:全省普遍较差
- 温州市委书记督查河流整治 要求年内全部整治到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