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挂历中的慈谿县立初级中学 记者梅薇摄
②挂历封面 记者梅薇摄
③郑雷孙慈城祖居郑氏书楼南墙 受访人钱文华提供
浙江在线02月28日讯 在美国,有一位叫郑雷孙的九旬老人,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难以置信的执着,花费10年时间,画就了一幅宽192厘米、长241厘米的关于宁波慈城的《旧时故乡图》。日前,老人的女儿女婿设法把这幅画制作成了2013年的挂历。女儿郑一梅希望:“老人的才情与执着从此不泯,永为有缘者讲述慈城往事。”
昨日,记者在《古镇慈城》的主编钱文华的家中看到了这本挂历。挂历展现的是1938年慈城的全景图和细节图,这些图似一位老人,在娓娓细述着古镇慈城的传奇。
在老人记忆中,1938年的慈城最完整
这幅《旧时故乡图》,展现的是1938年的慈城。让记者好奇的是,老人为什么选择1938年这个时间节点?
挂历中,老人的一段话,解开了记者的疑惑:“城墙于次年由政府自行拆除,从此故乡面目日非。”
“1938年的慈城,对于老人来说,是最完整的。”曾跟老人通过多次电话的钱文华表示,“老人对于故乡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了那一年。”
时间“穿越”到1938年。那一年,郑雷孙还在慈谿县立初级中学(今慈湖中学)读书。每天,少年会穿越半个慈城,回到自己的家———郑氏书楼大宅。慈城的蓝天白云、湖光山色、寺庙道观、拱桥牌坊等景物,无一不在这位少年的心中留下深深烙印。只是,1939年后,战火蔓延,少年为避难或求学远离家乡,这一别就是70余年。
钱文华告诉记者,郑雷孙曾在台湾生活多年,最后定居美国。这些年,老人游历多座城市,但在他看来,所有的城市都比不过故乡慈城。于是,老人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用笔倾注在了《旧时故乡图》中的一人一景、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上。
在一封寄给钱文华的信中,老人细数这些年作图之不易,“双目白内障,不能聚焦,落笔困难;腰椎宿疾,不能久坐弯腰,而神智衰弱,不能集中,稍一停笔思考,便眼合笔坠,墨溅纸上。”
前些年郑雷孙还被查出罹患癌症。“可待女儿办完所有回国手续的前一天,老人却放弃了手术,他担心术后并发症影响作画。”钱文华说,“他真的将这幅画视作生命。”
老人画的不只是历史的慈城,更是生活的慈城
在《旧时故乡图》中,慈城的标志性建筑,如骢马桥、观音堂、大关圣殿等都清晰可见。
钱文华堪称“慈城通”,对慈城的历史了如指掌。据他考证:“地图中标识的景物准确率达到了99%。”钱文华在拿到《旧时故乡图》缩略版的复印件后,曾惊喜地发现:“使用不到一年的慈谿县立初级中学的新校舍,竟然也能在图中找到。”“1937年,慈谿县人捐款造了慈谿县立初级中学的新校舍,落成不到一年,就被日本人的飞机炸毁。”钱文华解释说,关于慈城的老照片很多,“我却始终没有见到在历史上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校舍。”而在《旧时故乡图》中,则还原了当时学校的基本情况:一栋飞机形的教学大楼居中,几幢小楼散落其间,操场、篮球场等一应俱全。
事实上,在这幅画中,老人呈现给世人的,不仅是城内纵横交错的建筑街道细节,以及城外清心涤性的田园景致,更有无数精心穿插的生活剪影:体育场上学童们踢着足球,客运站里乘客来来往往,光顾着看娶亲队伍而失神跌落田埂的农夫,小关帝庙前戏台上的喧天锣鼓……老人的女儿郑一梅表示:“父亲画的不只是历史的慈城,更是生活的慈城。”
从未来过大陆的女儿按图索骥找到老宅
郑家旧宅,位于慈城人民路上,已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老宅因久未住人,显得有几分败落,但依然能看出昔日的辉煌。
这座老宅是郑雷孙的曾祖父当年斥巨资购入。“郑雷孙的曾祖父海曙公是位大药商,曾为杭州18家药行公会总董。”钱文华说,郑家老宅占地约1000平方米,有门厅、大厅、居住楼和藏书楼共四进。早年,郑雷孙也曾跟钱文华提及画图之缘起,除了聊以慰藉思乡之情外,还有另一层原因:“如果我老了,不能陪儿女回家乡,这图,也算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有一天,他们能拿着这幅图,追根溯源找到他们的根。”
事实上,在郑雷孙的有生之年,还真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去年6月,从未来过大陆的郑一梅夫妇,还真的按照这幅图找到了故乡老宅。
郑一梅夫妇都是美国地球物理博士。去年来宁波时,钱文华曾陪同他们夫妇俩。“我第二天见到他们,准备陪他们去老宅走一圈,结果,他们告诉我早去过了,就是根据父亲的那张地图找去的。”
回到美国后,郑一梅夫妇就将《旧时故乡图》正图制作成了2013年挂历。挂历中所用之图,全都是故乡图的全景图和细节图。在郑一梅夫妇看来,这也是送给老父亲的最好礼物。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