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馨正在翻看助学纪念册。
每一份材料里,都藏着张士馨和同伴助学兴学的努力。
浙江在线03月04日讯 1989年,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的希望工程萌芽。
几乎同期,这个想法,也出现在一个乡村教师的脑海里。
他是张士馨,黄岩区茅畲中学的退休教师。
经过几年的酝酿,1994年,张士馨找到牟宣政、王克鲁、虞敏行几个有着同样助学、兴学梦想的老友,组建了茅畲民间兴学会,为当地的孩子圆梦。
15年来,他们从4个人变成了185个人,共资助(包括助学与奖励)茅畲籍中小学生600余人,总计27.9万元。
而在这期间,茅畲乡有数十名学子考上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名校。
学生退学让老师萌发助学想法
张士馨今年已有78岁高龄,1997年退休。在退休前的20年光阴里,他一直在茅畲中学任教。
“茅畲中学在那个时候,算是我们这儿比较好的中学,周边各村的适龄学生基本都到这里来读书。”张士馨回忆起以前的事情,“那时人们条件普遍不好,班里有很多家里很困难的学生,读到后来没钱读了就只能退学。”
张士馨说,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一个班里刚开始招进70个人,可到毕业前,就只剩下三四十个人,这种情况很常见。“记得当时有个毕业班学生,名叫杨辉军,这孩子人很聪明,读书成绩也很好,但就是因为家里供不起读书,最后没毕业就辍学打工去了,很可惜。”张士馨说,当时他和几位老师也商量过要资助他,但都因为那时自身能力也很有限,最后只能作罢。
但是,一个助学的想法从此在他心里栽下了雏苗。
之后的这些年,类似的事情不断发生,每每看到班里又少了几个熟悉的学生面孔,张士馨心里总有说不出的难受。
1994年,又发生了一件事,终于坚定了张士馨助学的决心。
有一天,班里有一位姓牟的学生,又突然提出要退学。经过了解得知,该学生本就家境贫困,母亲又生病了,家里都付不起医药费了。“那个学生成绩比较好,我真不忍心看他放弃学业,心想能保一个是一个。”为了帮助牟同学继续完成学业,张士馨组织班里同学给他捐款,“但其他同学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后来虽然筹集的钱款,也勉强能帮他付掉学费,可是他还是退学了。”
这件事仿佛给张士馨心里一记重锤,他终于意识到,想帮孩子们圆上学梦,光靠自己微薄的力量是远远做不到的。他想到,发动身边的人,大家组成一个团体的力量,借助社会上更多有能力的人来帮助这些孩子们。
兴学会会员从4个人发展到185个人
有了想法,张士馨随即开始着手行动。
他找到牟宣政、王克鲁、虞敏行几位好友,筹备发起茅畲乡“民间兴学会”,1994年8月,民间兴学会的第一份倡议书面世。由于茅畲乡村民外出务工现象比较普遍,乡里留下不少留守儿童,为孩子助学的倡议便得到了乡里不少人的响应。
一开始,在张士馨的助学团队里,一直是老年人唱着主角。
不过,随着受助学生的增多,协会影响力的扩大,到目前众多中青年群体的加入,助学的事,不仅仅是一群老年人所担心的了。
说到这里,张士馨翻出了他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兴学会发展的“历史”。
“1994年我们的会员是4个,到1995年是12个,1996年34个,1997年43个……到现在,已有会员185个,其中有15个是非茅畲乡籍的。”他说,入会的要求是每人自愿出资500元以上,作为资助和奖励学生的奖金。
“原则上,我们要求会费交一次就行了,但是到后来也有很多人主动要求再往协会里交点基金。刚开始是我们上门去吸纳会员,到现在更多是他们主动要求加入。还有一些是曾经受过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之后回来入会,传承老一辈们的事业,继续资助其他人。”张士馨表示,在会员中这样的学生已有15人。
15年来,“民间希望工程”助人无数
张士馨说,邓小平同志创建希望工程,给众多人带去希望。他们也希望兴学协会是茅畲乡本地的一个“希望工程”,为那些想读书的孩子捎去一个希望。
记者了解到,目前兴学协会已筹集助学基金45万元。茅畲民间兴学协会资助孩子上学主要分为助学和奖学两种方式。其中,助学途径分为三种:1.一次性解决,资助金额为2000~3000元,一次性发给需要资助的学生;2.会员结对;3.无息贷款,可贷金额1万元,待学生毕业后有能力了再偿还。奖学方式也有几个标准,奖金按考生成绩分档:考上清华、北大每人奖励1万元;超过重点分数线50分,奖励3000元;超过30分,奖励1000元;达到重点分数线,奖励500元。
记者查阅了张士馨这几年来记录在册的兴学协会的“成绩单”,发现到目前为止兴学协会一次性资助贫困生2.4万元,会员结对3000元,无息贷款4万元,奖学共花费17万元。创立15年来,茅畲民间兴学协会共资助(包括助学与奖励)茅畲籍中小学生600余人,总计27.9万元。
鲍嫦慧就是其中一位受益者,7年前她考上大学,却因为无力支付学费几乎无法进入校门。
在她无助之时,民间兴学会为她送来了1万元的无息贷款,才让经济拮据的她有了走进大学校园的机会。
而这块敲门砖,带给鲍嫦慧的不仅是给予了她继续求学的机会,更改变了她的人生命运。
兴学协会想走出去帮助更多学子
在别人的眼里,15年来,兴学协会取得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但在张士馨、虞敏行等几个协会元老的心里,却有着更大的愿景,他们希望能做得更好,帮助更多的人。
事实上,在这15年里,兴学协会在助学时曾遇到不少尴尬的事。
“也许因为兴学协会是当地的一个助学协会,所捐助的人从村到村几乎都认识,有些人碍于面子或者孩子的自尊心,即使家庭确实困难也不愿接受直接捐助,宁可辍学。”张士馨说。
虞敏行说,经过几次这样的情况后,他们知道,想帮人,光有心也不成,更要注重帮人的方式。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单一的捐资助学,新增提供无息贷款的助学方式,让需要助学的人更能接受。而除此之外,他们也加大了奖学的力度。“通知来领奖学金的几乎没有拒绝的,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帮到他们。”
不过,这样的方式,能否长久下去?将来,兴学协会能否继续为当地的助学、兴学提供力量?
对于张士馨、虞敏行等人而言,他们所希望的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但他们也担心,地域的问题或将制约协会的发展。
虞敏行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想法,未来是不是可以让兴学协会“走”出去?“那些非茅畲乡籍的热心人士可以加入到茅畲乡兴学协会帮助茅畲乡的学生,为什么兴学协会不能走出去帮助外乡、外区甚至外省的人?”爱心无边界,只要能帮助到更多的人,就是民间兴学协会存在的价值,虞敏行说,如果条件允许,他愿意在未来努力尝试。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