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4日讯 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冲击,部分浙商开起“小差”,把资金转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来钱快的市场,资金逃离实业的案例屡屡出现。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外向型经济程度较高的浙江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这次危机让浙江看到了经济过度虚拟化、金融化的危害,认识到缺乏实体经济基础的虚拟经济危机四伏。很多企业家都意识到实体经济才是根本,实体经济抗击金融风险远远比其他经济要好,纷纷迈出了回归实体经济的步伐。但造成实体企业日子困难的因素还没有消除。
2013年对于实体企业来说会有什么样的机会?如何提振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
从今天起,早报推出“国计2013·视点”栏目,每天都将邀请浙江知名企业家、专家以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聚焦经济民生热点问题。
凌兰芳:2013年对于实体企业仍然是比较艰难的一年,现在造成实体企业日子困难的因素还没有消除。
杨轶清:虽然目前实体经济的情况还不容乐观,整体在调整转型过程中,企业也在爬坡、过坎儿、转弯的过程中,但向好的趋势在形成,2012年浙江区域经济的亮点不少。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大家都意识到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也是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实体经济是中国经济里面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环节。
凌兰芳:资金逃离实业,最主要原因还在于实业利润越来越薄。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资金成本增加三个直接原因导致实体经济利微,而且人民币升值外需减少,订单减少,出口萎缩,同时企业税负较重等,都是制约实体经济的主要因素。
我算了一笔账:现在的制造型企业,所有的产出基本分成三块:一块是税收;一块是员工的工资收入;剩下的就是仅有的利润。而税收和员工工资部分就占去了85%以上。吸引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让资本安心下来做实业,切实改善实体经济的生存环境是迫切的,拆除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是必要的。
目前浙江的纺织制造企业平均利润只有1%--2%,税负大概在6%左右,所以给实体企业减轻税负,我想已经是比较迫切的了。
邱智铭:坚守实业,是一个企业的选择。企业在发展中会有很多机会,这些年,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因为消费需求、客户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走到了薄利、盈亏平衡、甚至亏损的局面,面对生存压力,于是,有些企业选择了放弃,有些企业选择了多元发展,有些企业选择了投资,有些企业选择了投机,这些选择都是普遍现象。
坚守一要耐住寂寞,二要眼光长远
邱智铭:企业家应该有一种爱国主义精神,要把实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相结合在一块儿。坚守实业,首先要思考企业家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这样的选择才能做到真正的坚守,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
一个行业的突破,不仅仅靠创新,还需要思维突破、思考模式转变,更要重视企业家的教育。2012年,贝发完成了自身的转型升级之后,就以公益的形式开办了“贝发讲堂”将各种成功经验与企业家们分享,每月一期,目前已经开办了7期,第7期的时候,参与的企业家达到了450人。企业家在办好自己企业的同时,重视社会责任感,才能做到真正坚守。
杨轶清: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家们就更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拿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不怕输”的“四不怕”精神。其实对于坚守实业的方向、信心、方法这两年也提了很多,包括大家推崇的四“心”,勤劳创业的决心,创新引领的雄心,脚踏实地的耐心和实业致富的信心。
对部分浙商来说,几乎等同于二次创业,面临的风险与改革开放之初相似,但又更大。当初是光脚创业,现在再也不是改革开放初期,不能一下子暴富,市场环境大不相同,这时候做企业就更应该坚守自己的主业,坚守实业。坚守实业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浙商要拿出当年的精神,在市场中立住脚跟。
有一件事情企业家要想清楚,只有制造业才是万万年的,制造业是真正创造社会财富的。做实业,第一要耐得住寂寞,第二要放眼长远。制造业需要一种坚守的精神,一条拉链都能有千百种花样,在产品中多加些创意、创新,必能谋得长足的发展。
凌兰芳:实体企业要活得好,除了外部环境的改善,当然也要依靠自身的创新能力。“转型升级”口号的提出已经到了第四个年头,但转型升级最基本的内容是什么?
对企业来说其实就是换一种活法。而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资金一个是人才。目前来看,这两样因素对于民营的实体企业来说,仍然很缺。
目前实体经济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于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在提升。
坚守就是生死考验
最先需要模式创新
杨轶清:如何坚守实体经济也是企业家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前发展实体经济的环境早已今非昔比,大多数“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自主品牌、甚至是廉价的代名词,此外,原材料价格升高,劳动力成本提高,土地成本上升,国外市场持续动荡,人民币汇率提高等一系列现状,都是制约实体经济生存的主要因素。很多企业家都感慨,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利润一年比一年少。有的企业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回归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为技术密集型所替代,软件、通信、纳米、新能源成为浙江企业家的新宠。随着创新步伐的加快,浙江经济也会由散乱而缺乏联系的“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升级,变成“金字塔”式分工精细、产业链更长、效益更好的企业群。
邱智铭:在坚守实业的过程中,最先需要进行的是模式的创新,中国制造走过了30年,已经不缺制造能力了,能够制造出好产品,关键是,中国的好产品,该用什么样的好方式来营销,目前来看,这比产品本身更重要。只有转变为做自己的品牌营销,才能改变帮人做嫁衣裳的局面。现在企业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打造一个会卖好产品的团队。
最近,我们还将推出“中国礼尚网”,这不是简单的电子商务,而是参考了国际上各种好的商业模式的一个全新商业模式。
凌兰芳:丝绸行业的出路有两条,一条走到纽约巴黎,一条走到百姓家里,而这两条路是并行不矛盾的。更加贴近消费者,这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
除此以外生产设备的智能化与信息化,也是目前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比如,现在我们的缫丝技术只是皮带加齿轮的机械化,如何从机械化到智能化?这个重担目前就落在像我们这样的实体企业身上。
尽管实体企业困难重重、压力大,也不必太悲观,十八大提出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双倍增的目标,这对于丝绸行业等实体企业也是机会。2003年蚕丝被在全国的年销量是300万条,到了2010年就已经上升到1200万条,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丝绸的需求量也会倍增,内需空间将给实体企业带来更广阔的机会。
- 引导新生代企业家再发展 慈溪"创二代"接好接力棒
- 破解要素制约 绍兴新昌多举措保障实体经济用地
- 周国辉会见德国企业家 就中德科技合作进行交流
- 夏宝龙在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上寄语广大企业家
- 瑞安环保局长:不能跟杭州比 其他县市可能反差更大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