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今年新建的血液透析室,预计年底将增至15个床位。
浙江日报讯 今天上午,在海宁长安镇的浙江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里,65岁的曹建明守在血液透析室大门口,翻看着报纸上的全国两会报道,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论述,引发了他的关注。
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资源,如何从大城市走向县城,从而面向广袤农村?记者试图从这家县级医院的命运改变来寻找答案,以回应老百姓破解“看病难”的热切呼声。
家门口能看名医
曹建明是陪老伴来做透析的,14年前,他的老伴因糖尿病引发肾衰竭,辗转杭州各大医院求医。确诊后,每周来回杭州3次进行血液透析,成为老两口生活的重心。
“到杭州乘车24元,吃饭16元,透析一次近500元。省到不能再省,一年也要花费11万元。”老曹说。
今年初,由浙江省人民医院托管的海宁医院购买了10台血液透析机。曹建明带着老伴只要乘坐2站公交车,就能完成血液透析。“享受新农合医保,老伴本地就诊能报销80%,一年自己只承担不到1万元。”老曹说,以前做透析必须去杭州,诊疗费只能报销50%。
2011年4月,浙江省人民医院以投入品牌、管理和技术的形式跨区域与海宁市政府合作,托管海宁市第三人民医院。“我们派出20名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技术骨干,长期在当地进行技术支持。”省人民医院院长黄东胜教授说,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省城医院的医疗水平。
曹建明说,他们一家人都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能在家门口享受大医院带来的“让人放心的医疗服务”。
缓解百姓看病难
熙熙攘攘的海宁医院门诊大厅,秩序井然。今天有13名省人民医院的名医出专家门诊,来挂“专家号”的病患早早排起长队。
省人民医院手外科主任医师谢庆平分外忙碌,作为“坐诊专家”兼海宁医院手外科主任,他除了一天要接待20个病人外,还要担负起年轻医生的“传帮带”,顾不上吃午饭是常态。他是全省手外科方面的学术带头人,每周开车往返于杭州和海宁之间。
诊疗间隙,谢主任帮一旁的患者算了笔账——由于医院等级和收费标准不同,在省级医院“断指再植”要收1.6万元至1.8万元,而在海宁医院,病患只需支付7000元到8000元。“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海宁可抢到最佳救治时间,救治及时对患者痊愈很有利。如果遇到危重病患,省人民医院还开通了绿色通道,海宁患者可直送杭州救治。”
带着我们参观医院,海宁医院院长王清海感慨良多。“医院原来不能做的无痛胃镜、肝胆破裂修补术、微创手术、血透等,现在都可以做,手术范围不断扩大;病床位也由190张增加到360张,还新建了4层1000平方米的钢结构病房……”王清海说,昔日简陋的“乡村卫生院”有了大变化。
与此同时,来自群众的信任与日俱增。2012年医院门诊、急诊40万人次,比两年前增加了50%;手术3501台次,比两年前增长了24.4%。
王清海说,2013年,海宁医院的目标就是由“二乙”医院上升到“二甲”,通过标准的提升,来满足更多城乡患者尤其是农民群体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
期待政府扶一把
海宁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张海波介绍,省人民医院托管海宁第三人民医院2年间,有许多出乎预料的收获:一方面,全市有82%享受新农合保险的农民在县内就医,比2011年提高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有了省人民医院的品牌效益,县级医院能更好地吸引人才。
“不仅陆续招进120名大中专毕业生,海宁医院还实现了硕士研究生‘零’的突破。”张海波说。
作为直接推动了两家医院“联姻”的“月老”,省政府参事、浙江省人民医院前院长叶圣元教授说,省人民医院探索医疗资源跨区域整合,他们的初衷是用15至20年的时间,把海宁医院建设成为一个相当于三甲医院水平的医院,引导当地居民形成在基层就医的习惯。
“截至目前,派往海宁医院的技术专家,还是由省人民医院进行经费补贴。我们希望省、市(县)两级财政能适当承担一部分补贴经费。”叶教授说,作为药品零差价的试点医院,未来省人民医院将减少8000万元的药费收入,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派遣医生的各项待遇才能获得充分保障。
“希望有更多名医能扎根海宁,那么我们乡下老百姓看病,就不用扎堆往杭州赶。”曹建明的话,质朴而有代表性。
- 王鸣建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 绍兴实施惠民医疗政策 发放1.17万余本惠民医疗证
- 邵占维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 推动城乡一体化
- 怀疑
- 绍兴出台医保《细则》 未成年人医保也有门诊补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