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3日讯 这几天,北京刮起了8级大风。扬沙与雾霾,让大街上戴口罩的行人更多了。11日下午全国人大浙江团的代表们审议的话题又回到了“治霾”上。
不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原浙江大学校长杨卫的发言让所有人耳目一新。杨卫认为,治理污染,也可以换个角度看问题。“产生雾霾的成分中也有可利用的资源。关键是如何发挥科学技术来做到这一点。”杨卫说。
人大代表专访区
成科普大讲堂
杨卫刚刚发言完,立刻就被记者请到了访谈区。很多人都围拢过来,成为“学生”,听杨老师“讲课”。
“大家都知道,席卷全国的雾霾,是由煤、汽油、天然气等燃烧后产生的。以煤为例,煤燃烧后产生三种东西:第一是热能,第二是可挥发分,第三是灰分。可挥发分,是指煤里面含有的硫、硼等易于挥发的组分;而灰分,是指煤燃烧后留下的残渣。”杨卫表示,这三种东西,目前绝大多数情况,人们只利用了第一种,也就是热能。剩下的两种,则被随意排出或废弃了。“于是,可挥发分成了雾霾,灰分污染了水和土壤。”
讲到这里,“学生们”都不禁点头称是——原来人人喊打的雾霾,是这样来的。
杨卫继续讲,全场凝神屏气,“其实,可挥发分和灰分,里面都是宝贝。比如可挥发分里面有硫、乙烯、乙烷,灰分里有铁、镁、铝,它们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可对于煤来说,大家都只把它当做燃料,却忽略了它工业原料的属性。于是,一边是资源的白白浪费,一边是空气、水、土壤被污染。”
大家被杨卫深入浅出的讲解深深吸引。
“减霾”课题
已经进入实战阶段
杨卫说:去年下半年,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组成了一个课题组。一群国内顶尖的科学家和学者,正在研究和解决一个问题:怎样把污染物变成宝。而浙江大学,正是这个课题组的牵头人。
“我们通过重新设计化工流程,把煤在燃烧时产生的可挥发分和灰分收集起来,并通过转化系统,把它们变成乙烯、乙烷等成分。这样做的难点在于,可挥发分和灰分都是小分子,很难收集与再利用。但在大家的努力下,问题正在被一个接一个地攻破。”
杨卫告诉记者,目前,这个课题已经进入到实战阶段。中国神华、国电电力、东方电机等国内工业巨头都对这项研究很感兴趣。两台分别为30万千瓦、60万千瓦的电机组,已经应用了课题组的最新流程,开始了“煤的资源化利用”的实际演练。
“国内常用的烟煤,含有的可挥发分达20%~30%。过去一烧,全没了,还成了霾。现在,污染少了,企业还能有经济效益。”杨卫说,虽然目前还做不到100%的污染物转化,但他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减霾”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微藻等污染物
也能通过科技变成宝
除了雾霾,还有不少让人深恶痛绝的污染,也能通过科技的手段,成为有价值的东西。目前,国内科学家还在研究这些污染物的“变废为宝”:
——微藻。经常路过城市河道、工业区旁湖泊的人,对微藻一定不陌生。由于人为排放,水体变得富营养化,大量水藻繁殖,导致鱼虾死亡,活水变成了死水。然而,如果利用得当,微藻可以转化成生物能源,成为燃料、食品等等。
——城市垃圾。目前,我国对于城市垃圾的处理,大多参照欧美的标准。可是,与欧美国家的城市垃圾有所不同的是,我国的垃圾多为厨房垃圾,含水量很大。如果采用掩埋的方式,容易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如果通过科学处理,掩埋前先除水,对环境污染就要小多了。分离出的水,还可再利用。
——农村生活废水。农村不像城市,有比较好的生活废水处理系统。不少农村污水,如果直接排放到农田、河水中,无疑将污染环境。如果通过废水循环处理系统,不仅能将水变得较为清洁,可重复利用,有些污染物变成沼气后还可以被利用。
- 绍兴现"黄河" 调查:是清淤搅起的泥沙而非工业污染
- 过个周末就变样了 姜山镇星桥河成了“黄绸带”
- 居民家中自来水出异味 杭州水务集团称水质指标都达标
- 绍兴县投入7亿元治理空气污染 印染行业是重点
- 百姓对水质焦虑 温州市将开展清理垃圾河专项行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