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艺术盛会:12个乡镇,在短短20多天时间内,就能自编、自导、自演,拿出一台40分钟的文艺演出。今天举办的金华市金东区农民文化PK赛上,12台演出80个节目一气演下来,彰显出浙江农村文化底蕴的日渐深厚。
修路、亮灯、改善环境……除了硬件建设,新农村在文化建设上,还缺点啥?这个话题,备受两会代表委员关注,本报记者也就此展开追问。
文化自觉被激活
农民需要好老师
每逢农民会演,金东区文体局局长王秀鸾总是最忙的节目指导员。但这次,她做起了甩手掌柜。
好的节目,一上台就能让人眼前一亮。
曹宅镇的歌伴舞《故乡是北京》,十几位大姐的扮相,美极了。她们穿着绸大褂、踩着云靴,手里拿着老北京流行的烟杆烟袋,走起路来腔调十足。
周元仙是这支舞蹈队的带头人。她告诉我们,这身行头,全都是姐妹们掏钱买的。“为了排出像样的舞蹈,我们还从省里请来老师。”
像周元仙这样的农民,在金东区很是普遍。这次上台表演排舞的澧浦镇中心村村民庄慧娟,排练的设备和场地费,也都是自己掏腰包解决的。
“缺的是专业老师!”澧浦镇文化站站长黄艳笑说,做农村文化工作这几年,自己把能教的都教给了农民,“农民需要更多的专业文艺人才。”
鞋塘镇的节目《三句半》,请了金东区文化馆副馆长作词。而江东街道的表演《变脸》,是表演者叶宗伟在外拜师学成的。今天来参加演出的徐小花,特别想学肚皮舞,但在农村找不到老师。
金东区2007年成立了乡村文化俱乐部,每年都为当地农民免费培训各类文化课程。开始时,只有基础的舞蹈、歌唱、乐器等,现在,仅舞蹈就有印度舞、拉丁舞、现代舞等,乐器课程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周元仙说,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文化上早已不满足于吹吹打打、小打小闹,更渴盼专业教师提供更高层次的艺术指导。
文化热情被点燃
农民期待大平台
今天的PK赛上,最让各乡镇头疼的,不是节目不够,而是报名者太多,选择成为了难题。
曹宅镇专场,上了9个节目,是数量最多的乡镇,这让其他乡镇的农民演员“愤愤不平”。而曹宅镇文化站站长严新忠却一肚子苦水,这已经是“得罪”了不少人才筛选出来的节目单:自从知道区里要搞PK赛,来他这报名的队伍就不下20支。同村老人陈金忠听说自己的舞龙节目没选上,拉着他不依不饶:“是不是嫌我们老人家给你丢脸了?”
孝顺镇远近有名的节目《迎花树》,这次也没能上PK赛。孝顺镇的人说,因为这个节目参加过好几次比赛,也该把机会让给新节目了。
以前,村里的节目能出村,演到乡镇,农民就很开心了。现在,大家都争着要上区里、市里,甚至更大的舞台。澧浦镇郑店村村民郑跃荣这次上台表演《好汉歌》,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是他的最终目标。“我们的节目一点都不比他们的差,但这样的平台太少了,竞争激烈。”
为了让农民有更多的舞台展示自己,金东区在洪村搭了座乡村大舞台。锁元村觉得这个办法好,索性村里掏钱也搭了一座类似的舞台。但如今农民的眼界高了,村里的舞台总嫌不够大。赤松镇山口冯村的吴艳秀拉着记者说:“你们也多倡议倡议,让政府多组织高层次、高规格的比赛,我们都愿意报名参加。”
文化眼界被打开
农民渴盼更自信
时髦的节目,总能吸引眼球。鞋塘镇的服装秀《农家女》,庄丽英、张红燕等农家大姐迈着专业的模特步,展示了新农村时尚女性的自信。从大衣到短裙短袖,虽然天气依然寒冷,但她们气场十足。
而传统的本土节目更接近农民的灵魂。孝顺镇的道情,不仅方言抑扬顿挫、台词写得也很精妙;塘雅镇的道情,讲的就是镇里发生的大小事,有悬念的身边事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这次的PK赛,从早上8时30分一直持续到傍晚5时许。80个节目中,有时尚的萨克斯演奏、印度舞、街舞,也有最传统的舞龙、婺剧。洋文化、土文化,金东农民玩得不亦乐乎。
多元的文化,让农民变得更自信。多湖街道王美凤是唱婺剧的一把好手,但她同时也喜欢钻研现代舞,“传统戏曲讲究腔调,现代舞蹈注重身段,都能让现代女性变得更美。”
金东区文化馆馆长郑潭映对我们说,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早已超出很多人的想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他们变得更自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