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传达了这样的理念:城市是资源优化配置后的结果,它让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比如说带来更多就业,更便捷的交通,更繁荣的商业等。他最终的结论是,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城市也很有可能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因为,一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动作,已启动在即。
在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场记者见面会上,谈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是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不仅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还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
在内生需求的推动下,浙江的城镇化之路逐渐清晰。30多年前的那场变革,造就了诸如店口、柯桥、柳市等经济强镇,接下来的城镇化将要让当地人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
新型城镇化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今天开始,快报推出“下一站,小城镇”——发现城镇化商机系列报道,快报记者奔赴浙江最有代表性的几个小城镇,去实地了解一家商场、一家4S店、一家影院、一家连锁快餐的入驻给当地人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这些点滴去感受城镇化强劲的商业脉搏。
当然,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那么,我们就从嘉善姚庄金老师一家人的生活变迁开始。
在和71岁的退休村小老师金锦山喝着茶拉家常的前一天晚上,金家刚刚召开过一次家庭会议,这个五口之家讨论的主题是,金锦山孙子金俊超的“个人问题”。
这大概是2年多来,金家从嘉善县姚庄镇的北鹤村,搬到这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上的桃源新邨后,最重要的家庭会议之一。
在金老师看来,在晚年到来的城镇生活,已经悠闲而满足,最关心的当然是孙子。亲戚介绍的姑娘家,其实就在同一个小区,这是嘉兴最大的城乡一体新社区。长辈们有意无意地接受并推动着这种变化:下一代人的生活,应该从城镇的土地上展开。
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展开,金老师一家已经过上了舒适而又充满想象的小城生活。这家人的一个个生活场景,正生动地反映着浙江的城镇化脉搏。
父亲:复式公寓里的退休生活
走进金锦山的家,像是走进了一套别墅。这幢一共5层的复式公寓,是让金老师最知足的。
金锦山在姚庄北鹤村当了一辈子的村小老师,一家人原来也住在北鹤村。“原来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造的砖混结构的两楼两间,只有两间卧室。孙子到20岁了,还要跟爸爸妈妈挤一间房。”金锦山说。房子显然不够住了,扩建的打算又因为宅基地有限而搁浅。这个时候,“两分两换”成了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途径。
2008年4月,嘉兴被确定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所谓“两分两换”,有个精简的概括: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
再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农民”可以变“市民”,住公寓,拿“退休工资”。这是嘉兴率先于全国开始进行的尝试。
金锦山和两户邻居一起申请了置换。2010年6月,姚庄镇农房改造集聚一期桃源新邨社区正式建成,这是嘉兴最大的城乡一体新社区,金锦山一家也搬进了桃源新邨的新家。现在,姚庄已有816户3200多名农村居民入住城乡一体新社区。
“原来的老房子置换后,再添上16万元,装修花了30万元。”金锦山说。家里一下子宽敞了许多,空出来的五楼,还以每月600元的价格,租给了一对从江苏来姚庄打工的夫妻。
金老师已经习惯于在城里的生活,还有点不习惯的是他71岁的老伴徐玲英。搬家前,她还在地里忙活,闲时打点短工,现在一下子“退休”了,那点家务不够她忙活,社区里又不像农村热闹。虽然有管道天然气、太阳能热水器、桶装纯净水,但大妈还是会在下午,用搬家时留下的火炉烧点开水,作为燃料的木柴,是装修时剩的木料,等这些木料用完了,这只火炉或许也将退出金家的历史。
儿子:住在小区里的职业农民
那天下午,因为冷空气过境,下了场雨,金老师的儿子金甫昌和儿媳姚美娟,没像往常一样回家吃午饭,而是在北鹤村的婆家吃了点饭,就忙着下地给三亩茄子摘叶子了。
即使把家安在了镇上,但49岁的金甫昌和46岁姚美娟一直都在种家里的8亩土地。这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姚庄镇探索了“农民带地进城”的户籍制度改革,采用了“生活原则上以社区为主、生产原则上以原行政村为主”的模式,他们仍可以种原本自己家的承包地。这也成为嘉兴、浙江乃至全国统筹城乡的一个亮点。
另一个原因是,对于金甫昌和姚美娟夫妇,耕种已经并非由于身份不得不接受的谋生方式,而是成为一个出于经济效益自由选择的职业。
每天早上,夫妇俩骑着电动三轮车,花15分钟从镇里来到田头。“家里3亩地种大棚茄子,5亩地种桃树,效益还可以,就没想找别的工作。”姚美娟说。现在茄子卖得不错,卖到上海市场上要6元一斤,去年3亩茄子的收入9万元左右,因为气候的原因,桃子掉果,最终收入只有两三万,“如果是正常年景,应该有五六万元收入吧。”姚美娟说。
从12月份到次年的6月,是茄子的种植季节。到了下半年,地里闲下来了,金甫昌和姚美娟就会到附近的黄桃种植大户那去“帮忙”。
姚庄是全国最大的鲜食黄桃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这几年,像金家这样将农村住房置换成城镇住宅的家庭多了,农村住房、非住宅房一拆,土地就多了。经过复垦后,土地由所在村流转给黄桃、蘑菇、芦笋等规模经营户经营。
“有些种植大户,种了几十亩上百亩的黄桃树,不请人工,肯定忙不过来。”姚美娟说,“我们就去帮忙给果子套袋,一天的工钱是150元一个人。”
到了夜灯初起,小区里就热闹开了。就像如今一些城市人喜欢在傍晚伴着凤凰传奇的歌曲跳广场舞一样,忙完了家务,和邻居姐妹们在小区里跳排舞,成了姚美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小区里的女人热衷跳排舞,队伍总共有三个,姚美娟对这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
数字
2012年,嘉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36元,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保持在1.9∶1;
截至2012年底,嘉兴“两分两换”试点累计竣工农房27820户,其中已入住22832户;参加土地流转农户4.2万户,流转承包地面积21万亩,签约农业项目117个,签约投资额10.2亿元;
嘉兴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22万亩,累计已达83.36万亩,土地流转率为33.7%,其中开展整村流转的有25村,涉及流转面积9.29万亩;
2012年,嘉兴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3万人,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达标率分别为97%、95%。全市已建立农村劳务合作社110家,入社社员13175人,社员平均每天劳务收入达50元/天,平均月增收1500元左右;
2012年,嘉兴三个小城市试点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01亿元,增长22.03%,实现财政总收入19.03亿元,增长11.25%。
孙子:早已成为“城里人”的第三代
当然,尽管效益不错,姚美娟也不愿意儿子金俊超再侍弄农活。“他们这代年轻人,工作、生活都是在城里,种地太苦了。”
去年夏天,23岁的金俊超刚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刚开始在当地一家外资企业实习的时候,金俊超上班往往要从晚上8点一直上到早上8点。心疼孙子的爷爷不喜欢,“年轻人还在长身体,这样上班吃不消。条件也还过得去,没必要这么拼。”
现在,金俊超在位于姚庄镇上一家机械零件制造企业工作,工作的岗位是数控编程。每月的收入大约3000多元。晚上回家,金俊超有点“宅”,不太爱出门玩,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里属于自己的那一层房间上网。他们这一代桃源新邨的年轻人,其实早已脱离了人们概念里的农村生活。
就在前些日子,金家的亲戚当起了媒人,想给金俊超介绍一个女朋友,不过,金俊超还是觉得,自己还年轻,想先把精力放在工作上。“那个囡囡家也住在桃源新邨,工作也是在镇上,双方老人也觉得条件合适,可以接触一下。”金锦山有点一厢情愿地念叨了一下,这样的生活,是有理由给自己些更好的期许的。
也许用不了多久,在金俊超这一代人的生活中,买房、买车都将提上议事日程,周末逛商场、看电影,将成为生活常态,iPhone、平板电脑、数码相机也将成为日常标配。
很多人相信,在一个个金俊超身后,城镇化浪潮带来的巨大内需消费潜力,将会必然爆发,巨大的市场商机,也在等待着具有远见的人们去开拓商业版图。
城镇化蕴藏巨大内需商机
一张小城生活地图引发商业想象
从位于姚庄镇西北面的桃源新邨,到市民广场,大约15分钟的脚程,这个区域,差不多就是姚庄的中心位置。
吃完了午饭没什么事,金老师习惯骑着自行车,四处去逛逛看看。桃源新邨里,居住着3200多位像金老师这样的新居民,而租住在社区里、在姚庄工作的外来人口,几乎和这个数字相当,周围也随处可见正在兴建的住宅小区。小城的热闹,也围绕着这些小区里的衣食住行次第展开。
在仍旧被称为“镇”的小城市,城市生活元素日渐丰富。在桃源新邨小区的门口,便利店、药店、蛋糕坊和装修建材铺,各种社区商店已经鳞次栉比地抢占了地盘,市民广场附近,则是姚庄的“商业中心”,农贸市场、连锁超市,餐饮、服饰、宾馆、汽车美容以及休闲娱乐场所,也大多集中在姚庄路和新景路交叉的路口。平时要买些生活用品,大多可以在超市解决,即便路程不是太远,也依旧有人会选择开车去。
不过,姚庄还没有大型的商场,如果想去“血拼”,或者有其他更多的消费需求,开车去趟嘉善县城,还是很有必要的。
这里的很多年轻人,有的在姚庄北部的临沪新区上班,有的在嘉善县城乃至上海等地工作,工作和生活半径的扩大,也让很多人有了买车的念头。
桃源新邨老年活动室的管理员万师傅告诉记者,7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两分两换,用承包地置换“养老金”,等于每年都有了一笔固定的收入,老人们自己花不了多少钱,很多时候就攒着给孙子孙女买辆车。平时上班代步,周末开着车子去嘉善购物、去桃花岛景区或者西塘逛逛、甚至是去上海,也蛮惬意的。
桃源新邨往南步行大约5分钟,就是即将落成的姚庄体育馆。这是全国首批镇级高标准、高规格体育场馆之一,文体馆能满足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等需求,而综合馆里,也将有展览厅、影院、健身房等功能。姚庄镇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后怎么给姚庄的市民带来更多更好的商业演出,也是镇里面正在动脑筋的事。从农村到城镇,居住场所、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急速变化,国民的整体消费能力会有更大的提升,新的需求也迫切需要城镇提供新的服务。
人口向城镇集聚,带来大量的住房需求,给房地产行业带来坚实的需求支撑;从农村到城镇,生活半径的扩大,使许多新居民家庭考虑购车,汽车销售及维修市场逐渐打开;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改变,带来了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水平的升级,“去商场血拼”、“去外面吃”、自驾游、看电影、看演唱会,这样的生活方式,随着城镇版图的不断延伸而到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断集聚的人,正在成为姚庄,乃至所有小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之一。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机遇,即来自其中。
都市快报 记者 胡轶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