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伯母在招呼熟客。
浙江在线03月22日讯 时代变迁,杭州很多老牌菜场见证着杭州人的“菜篮子”变化。不少菜场或多或少有着自己的拳头产品,让远远近近的居民慕名而来。本报将陆续走访杭州菜场,寻找这些民间“名牌”。
第一个到的就是茅廊巷菜场。它建成于1927年,与龙翔桥菜场和凤山门菜场一样,曾是杭州规模最大的菜场。
“在解放路茅廊巷农贸市场,有一家卤味店的大肠肉肥味美,更有吃货从城西大老远赶来买。”最近,一条微博勾起了吃货们的馋虫,也令卤味店的小店主陈伟强火了一把。
有顾客从广州赶来
“22年前,在严衙弄的露天自由市场,我弟弟每天端一个‘洋锅’,就在那里卖大肠。”陈水凤静静地坐在茅廊巷农贸市场“242号”卤味店的方凳上回忆。她告诉记者,这里的老板叫陈伟强,是她的弟弟。
“大肠多少一斤?”虽然小店只有15平方米左右,但释放的香气却不容小觑,引得不少顾客驻足。“38元一斤。”陈水凤一边站起来招呼客人,一边解释说弟弟去富阳喝喜酒了,让记者第二天再来。
第二天早上8点30分,记者早早地就到了“242号”摊位前。奇怪的是,门还没开,买猪大肠的人已有不少,歪歪斜斜地排着队。“我是丁桥赶来的,以前就住在附近,后来拆迁去了丁桥,一想吃大肠,就要回来买几十块钱回去吃。”排在队伍最前面的阿姨笑着说。
8点40分,人群中一阵骚动——穿着白色厨师服、戴着白色鸭舌帽,手上还套着两个大红色袖套的陈伟强和他的老婆叶伯母终于出现了。大铁锅锅盖一开,大肠的香味就钻入鼻子,让人的口水忍不住分泌出来。来不及摆放其他卤味,陈伯伯就拿起大夹子开始帮顾客挑选大肠了,叶伯母则负责过秤,夫妻俩默契十足。
“去年12月,有一个在广州定居的杭州人赶来买,说以前吃过我们做的大肠,最近他老婆又在微博上看到了我们的消息,就一定要他回杭州来买,他的丈母娘连来回机票都给他订好了。”陈伯伯告诉记者,记得那个顾客一口气买了270多元,“要不是因为他来得晚了,剩下的大肠不多,他说还要多买点。”叶伯母对这个顾客印象很深。
排队的顾客们听到了,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吃了点大肠,机票钱都不够啊。”“那没办法啊,老婆和丈母娘要吃,那必须得来啊。”“我是闲林赶来的。”“我是半山来的。”……
顾客们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就住在附近,现在虽然搬走了,但是想到吃大肠,还是会赶回来买。“从城西、拱宸桥、南星桥、老余杭赶来买的也很多。”陈伟强说。
“曾经有一个女顾客年近花甲,家里怕她‘三高’,不给她吃,结果她就以买菜为名,偷偷买一点大肠站在店门口,吃好了再回家。”他说完,逗得顾客们都笑出了声。
不过,陈伟强告诉记者,每年这时候是生意最淡的时候,因为很多居民家里年货都还没吃完,而且,外来务工者返杭会带回大量的腌制品。“旺季在冬天,冬天人们食欲好。”
谈到营业额,叶伯母谦虚地说并不高,“工作日一天差不多2000多元,周末是3000多元,其中大肠占了一大半。”
除了大肠,1.5元两只的喜蛋和白烧肺头也是店里的招牌,还有一年四季都有的春饼,有豆沙馅和雪菜冬笋馅之分, 8元一斤。
没有秘方,就靠原汁原味
约莫10点,人流总算减退了,陈伟强拿出纸巾垫在凳子上让记者坐下,自己也搬来凳子开始话家常。“我们早上3点多就出门,开四五十分钟的车到萧山福利中心的肉厂进货。肉厂是1点多开始杀猪,我们拿到的大肠都是很新鲜的。”陈伟强告诉记者,一天拿七八十斤算少的,一般多的时候要拿100多斤的猪大肠。差不多4点半,陈伟强夫妻就回到在天工艺苑后面的家。
“夫妻俩很辛苦的,从来不叫帮工,大肠都是自己亲手洗的,一点一点翻出来洗很多次后再焯水,把焯水后的脏东西倒掉,再洗一次才能入锅,4点多一直要弄到8点半才出门来开店。”姐姐陈水凤心疼地插嘴。
这时,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的叶伯母回来了,手上还拎着两个饭盒。“冬天洗大肠很冷的。”边说边把一碗热腾腾的新丰馄饨递给丈夫。记者看了下表,指针已然显示10点20分。陈伟强一边大口大口地吃着馄饨,一边解释说早上没时间吃早饭,现在饿坏了,说完还爽朗地笑了。
“我们没有秘方。”叶伯母一直笑吟吟地站在丈夫身旁。“如果真的要说什么秘方的话,我们的秘方就是‘原汁原味’。”陈伟强如是说。
陈伟强把吃完的饭盒递还给叶伯母,说道,茴香、桂皮、酱油就是全部的配料。“我不添加任何其他的香料,就是茴香、桂皮,而且这两样也不多放,一锅50斤左右,就放四五颗茴香,做出来的大肠不会有很重的香料味,全是大肠本身的味道,酱油也不多放,现在不提倡吃得咸。”
说着,陈伟强拿起一个大勺子在盛着大肠的铁锅里捞着什么。“他在撇油。”叶伯母解释说,大肠洗净、焯水后烧开,得转小火炖,刚烧好时的大肠油不能撇,因为大肠是需要焖的,如果没有油就会马上变冷。
除了大肠,猪肺也是一大特色。“他们的猪肺是白烧的,那是因为洗得干净。要是不干净,绝对不敢白烧。”一位常客给一旁犹豫着要不要买的新客户指点迷津。
“猪肺15元/斤,我们就是赚点人工费,因为猪肺洗两次要停两个小时,再洗两次,再停一个小时再洗,所以今天进的肺要明天才能卖,因为洗好都已经是下午了。”陈伟强说。
谈话间,记者留意到,陈伟强总是捧着他那都是茶渍的不锈钢茶杯。“他不肯让你洗杯子的,说是茶渍也是原汁原味,喝茶一定要放很多高山茶。”叶伯母有点抱怨。
陈伟强却不以为然,嘿嘿一笑继续他的话题。“最忙是一开张的时候,早上一来一锅就没了。”他做了这么多年大肠,发现杭州人不喜欢太甜,“所以我们不放糖,口味也比较淡。”
连饭店也慕名而来
一口地道的杭州话,不紧不慢的腔调,陈伟强俨然一副老杭州的做派。“我是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伟强就在老的茅廊巷菜场门口卖羊肉。“当时老茅廊巷菜场就是在现在这个地方,后来才改造的。”据他介绍,最早开始卖大肠是在“马路市场”,“我从1991年开始卖大肠,当时市场是在严衙弄里。后来菜场拆了,我就去城站开了两年饭店。”他咳嗽了几声,继续说,“到了2000年,新的茅廊巷菜场造好了,我就搬进来了。”
51岁的陈伟强做了半辈子买卖,对大肠自然非常有发言权。“原来的猪吃粗饲料,肠子就很难洗干净,现在吃的是配合饲料,大肠很干净很好洗。”叶伯母接着说,最早的时候大肠是从富阳拿来的,后来是在闲林进货。
又一波顾客来了。“这个都熟了吧?牛腱子给我切小点。”“好的好的,一共27元。”
陈伟强做的大肠,不仅吸引散客,还有饭店慕名而来。“开元路上的‘老开元’和庆春路上的‘红子鸡’经常来买,一天差不多买两三斤。红子鸡还拿我们做的大肠当招牌菜呢!”叶伯母自豪地说。
在一个地方久了,难免会产生感情。“搬到这里已经是第13个年头了,虽然我后来嫁到了闸弄口,但我还是每天回到这里看看妈妈和弟弟。”陈水凤缓缓地说着,这里的菜特别齐,菜场又大,“现在大家都有汽车,要买菜就开车来,备满了货回去。这里生意好循环快,卖完第二天就会去进新鲜货,这样生意就越来越好;而有些菜场生意不好,第二天继续卖,菜不新鲜生意就越差,恶性循环。”
陈伟强告诉记者,在这里做了二三十年经营户的,除了他,就是肉老板了,“现在做蔬菜生意的本地人已经很少了,都是外地人。像我们做这么久的,真的不多。”
说到菜场的变化,陈伟强感触颇多,“这里的菜特别新鲜,在杭州的菜场里,茅廊巷算是大的。”
“不过,名气是大,还是有弱点,那就是没有停车场。”老陈直言不讳,要是有停车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来买菜。
-记者手记
二十年如一日的秘诀
“我们晚上6点半回家,除非卖完,不然不会提早收摊。”叶伯母说,因为现在很多人下班晚,如果提早收摊,大老远赶来的顾客会扑空。
在采访过程中,陈伟强夫妻给记者的感觉就是两个字——真实。“为什么自己在家烧不好猪大肠,毛病在哪里?因为你们买的大肠是‘发’过的,有些是‘药水’浸过的。就算你是直接在肉厂买的,但是你回家一定会把肠里的油挖光,这样烧出来的就不好吃了,吃的时候一定要有点油,这样才有味道。”
“也有顾客跟我抱怨,说大肠本身的味道太浓烈,有些人受不了,我也知道市面上有种‘药水’,滴两下就一点味道也没有了,可是,我死都不会弄的,情愿没有生意。”
“我老婆要我在肺头里面加笋干一起煮,我说不要,笋干容易变质,笋干12元/斤,水里一煮能多赚七八元,但是我宁愿不放。”
这大概就是陈伟强的生意二十几年经久不衰的秘诀吧。
- 杭州民办初中已向"牛娃"招收 下周初将公布招生细则
- 杭州城西一烟酒回收店遭劫 三好汉包抄堵截瓮中捉鳖
- 杭州治堵首日 17小时查获交通违法行为4756起
- 46.4%杭州老人使用老年手机 半数喜欢手机一键拨出
- 第九届华赛昨起杭州开评 颁奖盛典将在今年10月举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