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海归是高端和高薪的代名词,但如今,跟它联系起来的是“海带”、“就业难”等苦涩的字眼,不过这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不妨一起来取下经吧。
故事一
进入职场不要太在乎薪资
首先是学习和积累
今年7月,刘晨(化名)从英国排名前10名的华威大学教育学硕士毕业。回国后,经过几个月的求职,她进入一家出版机构工作,月薪为5000元,但对于这样的待遇,她有些沮丧。
刘晨在英国学校生活了三年,除去奖学金和打工收入,共花费了40多万,但按照目前的薪资水平,收回这项教育投资成本,起码得工作个七八年。
这与当初畅想的“职业蓝图”偏差甚大,“我和家人都觉得海外留学背景是回国就业的有利砝码,但现实却给我甩了一个大巴掌。”
刘晨所在的单位属于外语类出版行业,虽然与教育相关,但她每天的日常工作是整理图书档案、搜集书籍反馈意见,这些与所学专业相去甚远的“琐事”,“我不知道我学教育学的价值在哪。”而目前单位的薪资待遇是她最不满意的地方,这也是她无法将这份职业作为最终归宿的主要原因。
刘晨说,自己投了不少单位,但大多企业都表示不需要聘用海归,或者认为海归要价太高不划算,“有些甚至在简历筛选阶段就把海归扔进‘黑名单’了。”这样一来,刘晨只好与本科生竞争“同一个饭碗”,而薪资水准,也自然与本科生用人标准相当了。
不过,刘晨的心态倒摆得很正。她仔细分析了自身优劣势,“只有几年海外学习经历,但相关工作经验为零,而且对国内行业发展也不了解,所以也不能太在乎薪资待遇了。”她说,现阶段是个学习和累积的过程,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迅速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她看来,海外学成归来证明自己是支“潜力股”,迟早能厚积薄发,“等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薪资待遇自然水涨船高。”
“出国留学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对我的英语能力、表达水平、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效应,但这种效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契机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巨大正能量。”刘晨建议,出国前最好能对职业前景有个清晰的规划,出国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就业竞争力,如果不确定归国后的就业方向,不如先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了解国内行业状况后再出国深造,开阔国际化视野。
故事二
海外就业,回国高升
韩双双(化名)曾在日本留学,作为校际交换生的她攻读的是自动化控制。一年的交换生课程结束后,她觉得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太大提升,于是决定继续攻读硕士。
硕士课程期间,在努力攻关专业知识的同时,韩双双还有意识地寻找工作机会,她的目标很明确,“首先是要与专业相关,这样才有竞争优势,二是要在国内有分公司,因为最终工作地点还是在国内,当然如果能进入跨国公司锻炼就更好了。”
目标既定,接着就开始“广撒网”了,韩双双通过网络、朋友等各种方式搜集筛选工作机会。终于,在临近硕士毕业时,正巧有一家公司的跨国事业部招人,韩双双很有兴趣,她对这家企业的文化、工作内容、发展空间,甚至于培训课程都“一一摸清”,最终轻松地通过了面试。
毕业后,韩双双在日本工作了两年,今年公司正好准备进军中国市场,于是总部派她到上海负责统筹工作。这也达成了她最终的“职业期许”:有所积累,学成而归。
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能做到的并不多。长远的规划,准确的定位,踏实地工作,使韩双双成为海归成功就业的典范,她的高学历并没有“束之高阁”,而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让她的职业生涯迈向更高峰。
故事三
瞄准市场需求选专业
刘晓16岁就去了英国,在完全封闭的女子中学毕业后,她进入英国一重点大学读经济与法律。这个专业是她和父母一起精挑细选的结果。
“中国学生出国,看重学校多于专业,大多数人跟风选择商科、管理、经济等,但这些专业细分度差,就业针对性不强。我选择的经济与法律专业,是针对经济与法律产生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这类人才目前比较稀缺,而且国内有这一专业的学校很小,回国就业有一定竞争优势。”
在最近一次英国本土金融机构的招聘中,刘晓作为一位既懂法律又懂经济的“多面”人才,被一家知名金融机构青睐,对方甚至开出了约百万人民币的年薪。
“专业选择一定要符合市场需求,这样的职业规划才有意义和价值。”刘晓说,这两年很多学生挤着出国去念商科,导致就业环境很不好,不如找些国内外一些大城市今后发展的重点行业,比如德国的制造业和化工业,就业前景会更乐观。
- 大厦里设"德州扑克"的赌场 参赌多为80后海归
- 义乌工商学院2012年吸引了66个国家的留学生
- 宁波留学生"借地址"收海外邮包 收取夹带毒品1公斤
- 杭城高中留学队伍逐年增加 两年后将700人选择留洋
- 高中留学不再是最低龄 杭州初中留学这两年多起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