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推荐】@今日袁花之梨花节:梨园内“千树万树梨花开”,园内一片洁白、芬芳,从四面八方赏花而来的市民走出户外,踏青赏花,尽享大自然的美景。
【记者寻访】唯有走进梨园村,才会懂得它的名副其实。一树一树的花开,让白色成为村落的主色调,绽放着梨园村与众不同的春天。
春“花”秋“实”,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都跟梨树有着扯不断的历史渊源。门前三两株,屋后三四亩,这样的种植格局在梨园村是很普遍的。“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就开始种梨了,现在全村的梨园面积已有3000多亩,种植的南方梨也因为品质优良而名声在外。”梨园村党支部书记朱雪峰告诉记者,美丽乡村的概念要在梨园村“落地”,那必然是要跟梨树、梨花、梨子结合在一起的。
梨园景:千树万树梨花开
登高远眺,一树一树的花开连成一片,犹如白色的锦缎,清新素雅;走进梨园,枝丫交错,铺天盖地,仿佛要给行人披上锦衣。梨园景,温婉,亲切,从容。
“前不久,袁花镇梨花节就是在这个小广场上举行的。”朱雪峰指着一块三面环绕梨花的小广场告诉记者,这已是2008年以来举办的第四届梨花节,吸引了不少游客到这里踏青、拍照,这梨园美景成为村子里继翠冠梨之后的又一个招牌。
上世纪80年代初,梨园村开始种植梨树,翠冠梨的品种是90年代中期才开始引进,从那之后,村庄梨树的种植面积便逐年扩大。“1999年是个分水岭,我们对老品种进行了改良,梨树种植的面积一下增加了很多,主要就是翠冠梨。”据朱雪峰介绍,全村梨树种植面积共3000多亩,有梨农1100多户,占村农户总数的80%。
一直以来,梨树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可如今,梨树也参与着梨园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戏份。在朱雪峰看来,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把农村改造成千篇一律的样子,而是在改善农村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做好配套服务的建设,结合村庄产业发展构建有自己特色的乡村美景,而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梨园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梨园梦:千亩万亩梨子香
1999年,梨园村被海宁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梨子生产专业村”;2007年,梨园村被命名为“浙江省精品梨生产基地”;2008年,袁花镇在梨园村举办首届梨花节……千亩万亩梨子香,自此成为梨园村的梦想。
“我们村的梨农卖梨是从来不愁的,到了时节会有人上门收。”朱雪峰得意地说,去年梨园村的梨农出售的南方精品梨价格每公斤超过5元,平均每亩的产值在8000元左右,让梨农的信心大增。
记者看到,梨园村种梨的方法是与众不同的:梨园里密布着钢丝,每株梨树的枝条被牢牢地绑在钢丝上,从而横向生长。据介绍,这梨树的棚架栽培技术是前些年才引进的,由于效益明显,所以村民都纷纷对自己的梨园进行了设施改良。
“原先一亩地可以种100棵左右的梨树,采用棚架栽培的话,每亩种植的梨树为70到80棵,但是产量却能提高35%左右,精品率高达60%到70%。”朱雪峰告诉记者,棚架栽培技术可以让梨树充分进行光合作用,梨子的营养吸收也比较均匀,所以个头匀称,卖相和品质都有明显改善,还能有效防止台风对梨树的影响。
【专家点评】海宁市农办副主任 叶峰
梨园村民风淳朴,自然条件优越,是海宁重要的南方梨生产基地。近年来,梨园村通过大力推动精品水果南方梨种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究其经验有三:一是加强产业带富一方百姓,通过积极引进梨子新品种,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了梨品质,同时村里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合作社,统一品牌,开拓市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较好的收益。二是注重产业结合建成了一方美景,通过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并在村庄整治、农业产业化发展、村文化建设等项目建设中融入了传统的梨业农耕元素,使梨园展现了富有水乡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美景。三是推进产业为媒繁荣了一方文化,通过与文化旅游联姻,积极举办梨花节,赏梨园风情,品尝农家小吃,广邀四方朋友,打响了南方梨品牌,增添了梨园村文化魅力。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