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8日讯 每天一大早,富有节奏的缝纫机踩踏声都会在市区大水门社区准时响起。“机器是社区的,电费也不用自己掏,每月能挣近千元报酬,还不耽误家务。”65岁的残疾居民王家平笑着说,他和同样身有残疾的妻子已经在社区做了两年来料加工,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如今已经积攒了不少“家底”。
在现有2.4万多残疾人的莲都区,越来越多残疾程度较轻、劳动能力较强的残疾人,已经在残联牵线搭桥下通过劳务输出到发达地区的福利企业实现就业,而一部分残情重、劳动能力弱的残疾人,则获得了技术、资金、业务等多方面帮扶,通过从事来料加工在家门口一圆创业梦。
去年,黄村乡建立了大众来料加工厂,帮助来自黄村、李村、皂坑、吴处、金鸟等地的残疾人在家从事串珠的加工工作,目前月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700元。而在市区的永晖、大水门等社区,社区干部将闲置场地提供给残疾人作为来料加工场所,并为他们配备了相应的加工设备,为社区内原本因身体状况不能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开辟了脱贫致富的新平台。
与此同时,莲都区还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和社会力量,批量建立残疾人阳光家园。在这些特殊的家园里,残疾人可以方便地使用各种机器从事来料加工,并获得工作人员的生活照料、康复养护。
“现在,全家都觉得日子有奔头了。”太平乡竹舟村村民李小琴告诉记者,他的儿子、儿媳和一个孙子都是智障人士,过去只能闲居在家,现在全都在太平乡的阳光家园找到了产品包装、贴标签等简单的加工工作,已经能够自食其力。
而在丽新畲族乡畎岸村的阳光家园里,首批30名残疾人已经获得了定额计酬的加工工作,他们平时在“家园”里工作、享受免费营养午餐,还建起了蔬菜种植基地,拓宽了增收渠道。
据莲都区妇联副主席曾群英介绍,莲都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建立20所残疾人阳光庇护中心,目前,市区已经建成了4家残疾人庇护机构。
记者 崔璀 吴立库 余俞乐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