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申遗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
昨天,记者从杭州市大运河申遗办获悉,杭州的运河申遗点整治工作6月底将全面完成。
目前大运河申遗文本已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且达到合格标准被受理,接下来就等专家的现场考察了:七八月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0MOS)专家将对中国大运河申遗点段进行现场考察评估,此行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地就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
这个消息不能不让人期待而激动。
大运河绵延千里,博大、悠远、深长,常常和那座从山海关由东向西南延伸的长城并列在一起,有人形容“长城是阳刚雄健的一撇,大运河则是阴柔深沉的一捺,两大人工奇迹,组成了中国汉字中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然而早在1987年,长城就被列入首批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时隔多年,大运河申遗这场被专家称为迟到了24年的“约会”,终于在这个明媚花开的春天等来了希望的曙光。
我们的大运河申遗成功有几分把握?我专门采访了杭州市大运河申遗办的有关专家,对大家关心的申遗问题做了解答。
申遗主体为什么从京杭大运河变成了中国大运河?
答:加入了隋唐运河、浙东运河,中国大运河遗产的“法律地位”极大地提高了。
我们平时所说的“京杭大运河”,是指明清时期疏通完工的运河,而更名后的“中国大运河”,把隋唐时洛阳的运河段和晋代开凿的浙东运河也扩充了进来,这样就涉及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国务院将在近日正式公布隋唐运河、浙东运河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合并为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届时,中国大运河将整体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纳入了国家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范围”,用专家的话来说,中国大运河遗产的“法律地位”极大地提高了。
中国大运河申遗的亮点在哪里?
答:大运河汇聚了那个时代的高科技技术,其发挥的作用好比是现在的高铁。
“一条奔流不息的大运河,就是一部流动的遗产,活着的历史。”
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在历史上被不断修建和更新,最后又创造性地将零散分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区间运河连通为一条,统一建设、维护、管理,这可以说是人类最伟大的设想与规划之一。
整条河流的引水、分水、堤坝、船闸等水利工程的技术,在那个年代绝对可以说是世界顶尖水平,像杭州遗留下来的德胜闸、三堡船闸遗迹,难以想象古人已经能利用船闸连接水位不同的河道,让船只通过。
“在农耕时代,我们中国人的航运水利设施绝对是当时的‘高科技’,可以说大运河就是隋唐版的‘高铁’,你说牛不牛?”杭州市大运河申遗办的陈伟说。
其实不光是水利,大运河综合运用的科学技术包括勘察、测量、漕运、规划、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在十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创造性地达到了长距离持续运输的目的,直到千百年后的今天还在使用,回想起来,都不得不敬佩古人的智慧和强大。
杭州段的大运河有什么特色?
答:这是杭州人的“塞纳河”,它在我们的生活里从未老去。
大运河也是一条运转不息的经济链条,它穿越城市时,则成为城市水道的一部分,由此催生、孕育了一批因运河而繁衍生息的城市。
对于杭州,运河是条繁荣之河,运河水系犹如丝丝血脉,滋润着杭州这座城市,成就了“钱塘自古繁华”。
作为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城市,运河在杭州有着特殊的地位。“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这段反映杭州运河人家生活的民谣,依然能在今天的运河河畔找到共鸣。
在运河边漫步、喝茶,坐下来喝杯咖啡,或是逛逛博物馆,运河就是我们杭州人的“塞纳河”,市井生活的烟火气让那些古老的遗迹没有变成博物馆里的化石,而是成为我们生活中浪漫而富有诗意的一部分。这条河在我们的生活里从未老去,生气勃勃。
大运河流动的不仅是水,还是史,是诗。
这次申遗有几成把握?
答:中国大运河有着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不敢说100%,但我们有信心”。
这次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0MOS)专家的到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中的重要一环。
最终提交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结果揭晓,预计要明年了。
世界上的人工河流不少,大运河的申遗能有几分把握?申遗办说,“不敢说100%,但我们有信心。”
陈伟举了几个例子:1985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西班牙塞戈维亚古城与罗马时代的高架引水渠,建于公元前1世纪,长度只有813米,只是一个古建类的水利设施;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加拿大里多运河,由河流、湖泊、人工运河将安大略东部的城镇连接起来,全长只有202公里。
而中国大运河却有着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它不仅有漫长的河道,无数的码头、船闸、桥梁、堤坝,以及沿岸的衙署、官仓、会馆,这是一条由物质与非物质共同构成的、流动着的文化河流。
根据媒体报道,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一位专家也曾说过:“目前,世界上共有三条运河申遗成功,分别是法国米迪运河、加拿大里多运河及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它们在历史、长度和功能等方面都远不及中国大运河,仅是作为历史遗存存在,且只具有单纯的旅游与休闲功能,而中国大运河作为今天仍在使用的历史遗产,具有鲜明的‘活态’遗产的特征,因此成功申遗很有希望。”
杭州6个申遗点、5条河道
数量在全国都位于前列
经中国大运河保护和申遗专家委员会评审推荐,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中国大运河首批申遗点段,包括分布在8个省、直辖市的31个遗产区的27段河道和58处遗产点,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
中国大运河(杭州段)首批申遗点段共有11个(包含6个遗产点、5段河道),河道总长度110公里,申遗点段数量在全国位于前列。
富义仓:
位于京杭大运河主航道与胜利河交汇处,初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竣工于光绪十年(1884年)。是杭州现存唯一的古粮仓。
凤山水城门遗址:
这是杭州古代五水门中唯一尚存的,是尘封的历史中亮出的一扇明窗,保留元明时期原状,十分可贵。
桥西历史街区:
这是清朝、民国以来的沿运河古镇民居建筑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带,也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历史遗存较为集中的区域。
西兴过塘行码头:
位于西兴老街官河沿岸,浙东运河的端头。西兴码头、河道、永兴闸遗址、浙东运河之头、大城隍庙遗址是浙东入境首个交通枢纽的重要见证。
拱宸桥:
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
广济桥:
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始建于唐,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清康熙间修缮。
江南运河杭州段(这里包含3个申遗点段):
分别是上塘河、江浙省界—杭州市坝子桥段的杭州塘和余杭塘栖—杭州坝子桥。这三段河道是江南运河不同时期的主要航道。江南运河曾称江南河、浙西运河,为京杭运河的南段。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因长江—钱塘江之间地势低平,河湖密集,已出现沟通河湖的运河。后经历代开凿、疏浚,江南运河初具规模。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形成今江南运河。
杭州中河—龙山河:
江南运河是从杭州延伸到钱塘江的一段运河。北宋时,为使钱塘江漕船能进入杭州接通南运河,浚治了这段龙山河,并于入钱塘江处置闸,以防江潮并调节运河水量。
浙东运河主线:
从吴越、晋代始开凿,宋代开始繁盛,历明、清、民国至今,一直是连通钱塘江和浙东地区的重要通道。(杭州日报)
- 运河杭州段11个点进入首批申遗 世遗专家到现场评估
- 中国大运河申遗宣传片出炉 其中拱宸桥最惹眼
- 杭州想再添三处世界遗产 良渚、运河、南宋皇城
- 开展“四边三化”行动 余杭助推大运河申遗成功
- 后申遗时代,关于西湖保护和发展的几个问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