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畔的芙蓉古村。
浙江在线04月20日讯 四月天,走进浙南地区的永嘉县,沿楠溪江一路寻访,沿岸山清水秀,村民诗意栖居,让人深深感受到永嘉人的一种生活哲学:靠水不吃水,近江更敬江。正如环保志愿者陈九彰所说,永嘉人与楠溪江,是相依共存的命运共同体。
择水而居靠水不吃水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源源流淌着人水之恋的传奇故事。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永嘉人就以极大的勇气,把占县域面积四分之一的楠溪江流域划入景区,树立了保护为先的理念。而今,这里不仅是永嘉、乐清两地百姓的大水缸,更成为人水和谐的典范。
“24年来,楠溪江之所以能保持一江清水,是因为从一开始,它就没被当作大规模利用与攫取的对象。”自小在楠溪江边长大、如今供职于永嘉县环保局的潘智化说。
清晨,空气中泛着凉意。两岸滩林里,时有白鹭展翅,跃向清澈见底的江面。此刻的楠溪江,享受着难得的静谧。时光,仿佛从未在它身上留下印记。
8时许,沙头镇潮际村,几位年长的村民,正站在祠堂前聊天。不远处,是巍峨耸立的沙头拦河大坝,也是楠溪江景区的起点。80岁的村民夏黎明,兴奋地带我们去看村里新建的露天游泳池,说起了潮际人与楠溪江的故事。
沙头,就是“沙子的尽头”;潮际,是指“潮水的边际”。这里是楠溪江清水与浑水的交汇地。1988年,以潮际村为界,上游的26个乡镇全部划入景区,从此不能发展工业,也不能搞规模养殖。起初,村民都懵了,不知如何是好。老夏和部分村民背上行囊,外出闯荡,成了首批“下海”的永嘉农民;部分村民则留守村庄,参与景区建设发展。
24年后的今天,拒绝工业化的诱惑,捱过最初的艰难,楠溪江畔的永嘉人在“靠水不吃水”的坚持中,收获着各自的成功与感悟。
花20元购买一张门票,跨过岩头镇芙蓉古村的寨门,可见在穿村而过的溪流里,村妇们不紧不慢地捶洗着衣物。蹒跚学步的孩童,在古色古香的民居内穿梭。
这种悠然栖居的景象,已为楠溪江风景刻上浓浓的乡土文化印记,更为芙蓉古村带来了可观收入。
而曾经背井离乡的永嘉山民,也闯出了一片特别天地。如今,沙头镇等山区有10万农民在外开超市,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回到故乡,发现楠溪江依然安好,可以颐养天年,这是永嘉人的最大安慰。”老夏说。
如今,永嘉人“靠水不吃水”的生活哲学,更是顺着清澈的楠溪江,流到了工业发达的瓯北地区。
距离楠溪江下游约60多公里的桥头镇饰扣电镀工业园内,机声隆隆。作为“中国饰扣之乡”,永嘉县年饰扣产值30多亿元,企业多达1000余家。这些企业,原本散落在楠溪江下游之滨。而今产生污染的电镀环节,全部在工业园内进行,污水统一收集处理。在下游沿江工业带中,报喜鸟、奥康、红蜻蜓等品牌企业享誉海内外,却丝毫没给楠溪江增添污染压力。这是永嘉人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知水之贵近江更敬江
靠水不“吃”水,永嘉人对楠溪江的珍爱之情,与日俱增。从“一人包江”到“百人养江”,楠溪江畔人水之恋的传奇故事,不断翻开新的篇章。
沙头镇珍溪村的村名,就带着浓浓的乡土色彩、切切的爱水之情。流经它身旁的花坦溪,是楠溪江中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如今受到了婴儿般的呵护。随意走进一户村民家庭,只见庭院一角,有个1立方米大小的厌氧池。村民的生活垃圾将在这里自然发酵分解,变成有机肥,归还于泥土。不让一滴生活污水流入溪中,是珍溪人守护楠溪江的共同原则。
沿着花坦溪,直抵山谷尽头,则是与乐清接壤的双溪村。61岁的村民王国华,和79岁、81岁高龄的父母,倚着水泥栏杆,悠然地看着池塘里的锦鲤游来游去。若不经提醒,很难想象这塘清水,竟来自我们脚下的8个污水净化池。“近江,更要敬江。”王国华说,越靠近楠溪江,越要明白责任之大。
这,也是年轻村民组长金春友的坚定目标。抵达鹤盛镇的石桅岩景区时,夜色和寒意俱浓。楠溪江中游源头支流东皋溪边,停满了各地牌照的私家车。食客们欢快越过铁索桥,奔向镶嵌在对岸崖壁的“岭上人家”。
金春友说,10年前带领村民开办农家乐时,他就定下规矩,不能将油污排入东皋溪。为此,他们先后投入80万元,建起日处理量达60吨的污水处理池,最近又在挨家挨户安装油烟净化系统、隔油池、沼气池。“楠溪江是永嘉人的最大生态,任何开发都必须以保护为前提。”金春友说。
择水而居,知水之贵。在小楠溪畔的碧莲镇碧莲村,我们遇到了45岁的环保志愿者陈九彰。多年来,他一直追随“竹篮子代表”陈飞忙碌于楠溪江两岸,捡拾废弃塑料袋,宣传环保新主张。在他们带领下,永嘉目前已有700多名环保志愿者,时时活跃于楠溪江畔。
“楠溪江是永嘉人最大的风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它。”陈九彰说,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下,楠溪江能清澈如许至今,值得每个永嘉人骄傲。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