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4月20日电(记者 商意盈 王政 屈凌燕)随着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增多,禽蛋消费陷入“冰冻”。为杜绝病原、防止损失加剧,一些养殖户开始“杀禽减损”,并开始废弃种蛋、终止苗禽养殖,禽蛋产品后市供应不足隐忧显现。
专家分析认为,“禽贱伤农”后“禽贵伤民”的怪圈又将再现。各地在执行好家禽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应探索建立家禽收储制度,以稳定市场供应、减少养殖户损失。
养殖户无奈“杀禽减损”
随着上海、浙江等地活禽市场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这些地方的活禽扑杀随之展开。4月初,农业部对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部分家禽场、猪场及批发市场采样330份,据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检测,其中浙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活禽交易区1509号摊位2份鸭子样本呈H7N9阳性。
浙江省湖州市畜牧兽医局局长朱建友说,4月8日凌晨,湖州组织了相关部门对浙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7000只活禽全部扑杀,并对该市场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关闭活禽交易区。
据了解,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除了对检出样本呈H7N9阳性的农贸市场活禽进行集中扑杀外,由于交易量呈现“断崖式”下降,家禽卖不出去,养着要吃饲料,亏损更多,这些地方的不少养殖户自行选择对家禽进行扑杀。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浙江湖州东林镇的一个大型养殖场,数十个大棚还在正常运作,但广东温氏食品集团浙江分公司总经理梁志勇告诉记者,由于积压严重,已人道毁灭了230万只鸡,并对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杀禽减损”在多地蔓延。广东肇庆贝来得肉鸽基地几天内也填埋掉12万只乳鸽,饲养员谭瑞磷说,至今基地已滞留20多万只,加上10多万对种鸽,仅每天喂的饲料就达20吨,费用8万多元,迫不得已只能掩埋,减少支出。
后市预期不明朗
疫情发生之初,家禽业扶持政策尚不明确,加剧养殖户“杀禽减损”和“杀鸡取卵”行为。记者注意到,各地最先明确进行补助的是活禽市场遭到扑杀的家禽,但对养殖户进行补贴的政策则延后出台。
浙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吴有林12日告诉记者,市场暂时关闭的摊位一共有9个,政府已经对被扑杀的鸡、鸭给予了每只20元,鸽子、鹌鹑每只10元的补偿,停业时间的摊位费也免除,养殖户暂时还没法享受这个政策。
“这些经销户算是幸运的,我们现在进退两难,再这么下去,资金链可扛不住啊。”梁志勇说,公司实行农户养殖、公司包销的经营模式,即使鸡卖不出去,根据合同规定,公司还是要收购养殖户的鸡,短短几天损失已经超过9300万元。
由于对后市预期不明朗,一些养殖户无力自救,无奈开始废弃种蛋、终止禽苗养殖。梁志勇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停孵200万枚种蛋。
有专家担忧地说,没有鸡蛋就没有鸡苗,接着就没有种鸡,如此恶性循环令产业前景堪忧。疫情过后,禽类产品可能面临一轮暴跌后的暴涨。从孵化到成鸡需要一定周期,中间的市场空白如何填补?
应探索建立家禽收储制度
据了解,继上海、安徽之后,浙江省于4月16日出台家禽业扶持政策,明确对种禽、养殖场和家禽加工销售企业进行“全产业链”财政扶持。养殖户表示,政府补助是雪中送炭,对家禽业“保种”和减少损失很有作用,但临时性的扶持背后能不能形成长期的保护政策,从制度上规避“禽流感起、养殖户伤”?
杭州市余杭区养殖户史宏表示,“如果每次有禽流感疫情,都要等半个月才能盼到政府的扶持措施,那很多养殖户就会死在等待政策的路上。”
浙江省农科院研究员张存建议,政府在做好财政扶持的同时,应探索建立家禽收储制度,从根本上解决“禽流感起、养殖户伤”的难题。“现有的生猪收储政策,对稳定肉价、保障养殖户利益有积极作用,家禽也是重要的生活消费品,也应该建立收储制度,实现保障市场供应和养殖户利益的‘双赢’。”张存说。
一些家禽养殖户对家禽收储表示欢迎。湖州温氏、宁波土地等养殖企业表示,政府补贴可以让养殖户保持存栏,“真正有用的是家禽市场的逐步恢复”。家禽生产周期短,出栏具有集中性,但禽蛋市场受疫情持续影响并不会很快恢复,出栏的家禽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如果有收储制度,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
张存说,家禽收储制度对改变活禽消费习惯也有所助益。收储之后的家禽可在禽蛋价格上涨时投向市场平抑价格,因为价格较低还可起到引导消费公众消费冰鲜禽肉的作用。
- 省政府下发紧急通知 强化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
- 强化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 宁波出台五条措施
- H7N9禽流感需注意防范但不必恐慌
- 22日浙江新增2例 已确诊40例H7N9禽流感感染病例
- 入院不到一周 湖州扑杀活禽感染H7N9的街道干部出院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