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胡耀华在工作中。(施超摄)
浙江在线04月24日讯 他,只有高中文化,却是宁波第一个全国技术能手;
他,整天维修机械,却主持着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他,一线普通工人,却拿到了国务院特殊津贴。
这个在不起眼的岗位上做出不俗业绩的人,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宁波港股份有限公司镇海港埠分公司流动机械修理班班长胡耀华。
“做最优秀的机械维修工人,成为响当当的金牌蓝领。”扎根东方大港码头24个春秋的胡耀华,心中一直在追求这个梦想。
为了这个梦,胡耀华练就了一身的绝活,像医生看病一样维修机器,保持了270多台发动机大修“零返工”的纪录。
为了这个梦,胡耀华掌握了一专多能的技艺,修理、绘图、制模样样精通,让许多机械的“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为了这个梦,胡耀华挑起了技术创新的重担,勇于改造革新机械设备,累计节约经费900多万元。
这个梦,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明灯,引领胡耀华不惧风雨逐浪前行,驶向人生的幸福彼岸。
(一)
在中国海岸线中部,有一个世界级的深水良港———宁波港。
1989年的春天,24岁的胡耀华来到这里,当上了一名机械维修工。
当海港工人不容易,当机修工人更辛苦。踏上岗位之初,看到工友们“一身油、一身汗”,胡耀华有些动摇。
“技术学好了,一定会有出息!”父亲一句话点燃了胡耀华心中的梦想。
拜师学艺,胡耀华开始了与机器打交道的日子。
每天起早摸黑,常受风吹雨打,胡耀华度过了6年的学徒生涯,学成了独当一面维修机器的技术。这时,他接到了修理一台发动机的任务。
胡耀华深知这个任务的分量,独自一人不分昼夜地拆解修理。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还是不行,第三次终于大功告成。
“发动机可以正常运转了!”胡耀华兴奋地向他的师傅、全国劳模俞鹤鸣报告。
“修好了?”师傅一脸惊讶。
“差不多吧,稍微有一点点渗油。反正每次发动前都要检查机油的,补足就行了。”胡耀华回答得很自信。
俞鹤鸣眉头一紧,没多说一句话。
是夜,俞鹤鸣返工修理,拆卸、调试、修复、安装,那台发动机不渗油了。
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胡耀华的心灵,“这比痛骂我一顿还难受几百倍!”
从此,胡耀华的每本工作笔记本扉页上,都会有这样一句话:“修理要一丝不苟,需要用十足的耐心和信心,百倍的细心和诚心。”
因为这分信念,胡耀华把故障机器当病人,修理精准到位。
一台吊机在作业时,发动机经常莫名熄火,叫来厂家修了整整4天也不管用。胡耀华接手后很快找到了“病因”,换了个小零件,两个小时就“治愈”了发动机。
一台牵引机连续发生发动机冲缸现象,更换一只1.1万元的进口配件就能解决问题。胡耀华却自己动手,取材价值仅6元的铸铁焊条,一举消除了故障。
“机械故障大多是操作不当导致的,修理只能是事后补救。”胡耀华更看中“以养代修”。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精心编制了一本实用手册《流动机械设备常见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汇总》。
有了这本实用手册,工人操作规范了,修理速度快了。码头工人们笑称:一册在手,故障不愁。
(二)
港口是经济发展“晴雨表”。2000年,宁波港口货物吞吐量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去年突破4.53亿吨位居世界第四。
“港口货物激增,机械设备也从以前的每年一两台增加到现在的一个月好几台。”胡耀华肩上的压力倍增,时常感到“黔驴技穷”。
公司从广州新购一批牵引车,发动机内的摩擦片特别容易磨损,经常是前一天修好第二天又坏。三五个月后,不得不花费2万元更换一次。
“更换费用高,不换又修不好。”胡耀华既头疼又心疼,找到厂方专家沟通,对方却无奈地回话:这是多年的通病。
“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胡耀华痛下决心,跟自己较起劲儿来。
上班之余,胡耀华一头扎进修理厂,潜心钻研解决方案。他先后拿出了几套方案进行试验,结果都没能达到理想效果。
面对一次次失败,胡耀华没有气馁,转而学习发动机系统原理,啃了一本又一本专业书,看了一幅又一幅结构图。
一天,他突然想到一个主意———给牵引车加装冷却器。改造后,大家都等待着时间的检验结果。
一个星期、一个月、两个月,摩擦片没有出现任何受损,胡耀华成功了!
厂方专家闻讯将信将疑赶来,现场察看后心悦诚服地赞叹:胡师傅,真了不起!当即以2000元购买了胡耀华的这项专利。
这笔“2000元专利费”,让胡耀华欣喜,也触动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光靠实践操作不够,还要学习理论知识;只会机械维修不够,还要学会制图压模。
于是,胡耀华学起了工业设计、电脑CAD绘图技术,学会了液压操作原理……
学以致用,胡耀华成了多面手,对各种机械故障总能施展技能,一一化解。
牵引车油缸容易漏油,胡耀华改造出了“升级版”油缸,节省维修成本20多万元;
变速箱存在设计缺陷,胡耀华改装了油温监控系统,获得了全国优秀质量管理成果奖。
(三)
一台桥吊每小时装卸185个集装箱。2011年3月4日,宁波港口创造了集装箱装卸世界新纪录。
装卸效率高,少不了先进的机械设备。与世界同台竞技,胡耀华毫不退缩。
一次,一台德国叉车的重要内部零件发生碎裂。如果按常规修理,更换进口产品,光海外采购就得三四个月。
这台叉车体积小、吨位高、行动灵活,每天24小时运转,港口生产少不了它,更没有其他设备可以替代。
怎么办?公司上下急得团团转。
“能不能自主设计制造一个新零件?”提出这样大胆的想法,连胡耀华自己也惊了一下。
“不练哪会有‘中国功夫’?”宁波港集团领导得悉后,鼓励他试一试。
没有退路的胡耀华,把修理车间当成家,通宵达旦连轴转。4天后,满眼血丝的他终于交出了成果。
进口叉车一装上新零件,立刻“起死回生”,至今已正常运行7年多。
技高人胆大。胡耀华一次次创新的火花,让冷冰冰的机器变得“乖巧”,许多进口设备的配件与国产零配件实现了互换,他由此被国内外权威专家亲切地称为码头上的“发明家”。
这位码头上的“发明家”,两年前成立了“胡耀华工作室”,16人团队联手技术攻关。
何止是码头!企业车间也有胡耀华的身影。
2008年,胡耀华主动加入宁波市技术攻关队,当上了“星期天技师”,无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一家水表厂为铜铝管焊接工艺犯愁,经胡耀华点拨,企业很快攻克了这个技术难题。
一家泵业公司苦于人工送料的高风险,胡耀华寥寥数笔,送上“机械手”设计草图,化解了隐患。
今年3月,胡耀华又担任浙江省高技能人才专家组领队,前往杭州、湖州等地,为省内企业免费提供技术服务。
“每解决一个技术难题,我就多一分快乐。”胡耀华珍惜这个时代给了他人生出彩的机会,感恩社会给了他梦想成真的舞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