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24日讯 和沿海一些大中城市一样,宁波市农业生产已进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双高”阶段,进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劳动力紧缺的“双紧”阶段。不少种植养殖大户期盼政府部门更好地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创造一个好的生产环境。
2009年到2011年三年间,宁波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16个,总面积81.29万亩,为种植大户机械化生产提供了舞台。据市农机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粮食生产功能区第一轮建设已经结束,但仍存在标准不够高等问题。2011年以来,宁波市又投入资金启动第二轮提升工程,持续时间为5年。
“两区”建设的另一个“区”,指的是现代农业园区。据统计,全市已有15个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示范区和28个精品园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
2011年,慈溪引飞果业有限公司在逍林动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获得财政补助760万元。如今,现代农业园区提高了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能力,增强了信息、检测服务。去年,园区实现总产值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园区高出两成,农民亩增收1000元以上。
“两区建设,最关键的是建成后的管理问题。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迫在眉睫。”业内人士表示。
作为奉化市首家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尚田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15位工作人员要为全镇近千户草莓种植户提供服务。“除了草莓,畜牧防疫,春笋、茶叶采收等工作都挤在一起,人手实在不够。”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副主任赵巳栋说。
实际上,人员紧缺和人员结构老化是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普遍存在的现象。
“农业部门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形势,加快由技术指导职能为主向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努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市农业局科教处宋兆祥副处长表示,全市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120个功能多元、场所固定、设施配套、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建设容易运行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人员很多身兼数职,在岗在位率尚需提高。另外,很多硬件设备已经配齐,但缺少专业操作人员。“关键还是人,吸引更多懂技术的年轻人充实到队伍中来,才能更好应对基层不断更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宋兆祥说。
本月8日,慈溪市桥头镇成达蔬菜农场负责人杨成达从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获得100万元贷款,为生产解了急。“到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已经三年了,虽然费用稍高一些,但比起银行要方便许多。”杨成达说。
杨成达的农场面积有1000多亩。在慈溪,有不少经营面积更大的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要做大做强,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资金。国家对家庭农场的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早日落实,成了杨成达他们最现实的期盼。
宁波市从2007年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品种、金额、参保农户每年均有显著增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农险种类定损标准过低、保险品种不全等问题有待一步步解决,政策性农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市农业局产业指导科工作人员表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