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斌强给母亲喂饭。

吕义聪在检查发动机。

徐时清在实验室忙碌。

朱存跃给困难群众送粮油。

陈纪梁在整理捐赠衣物。
编者按:火红的五月,火热的青春。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开辟专版,展示我省各行各业青年的时代风采。希望广大青年与榜样同行,与时代同步,振奋精神,开拓创新,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在“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中作出更大贡献,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陈斌强尽孝心,是为人之本分
记者方力通讯员方蕾
“妈妈情况怎么样,厕所上了没,药吃了吗?”“妈妈很好,你放心!”昨天一早,听着电话那头妻子的答复,正在杭州准备参加省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大会的陈斌强才安心地放下电话,“不在妈妈身边,我始终不放心。”
37岁的磐安县实验初中教师陈斌强“绑着妈妈去教书”的感人事迹,如今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被全国人民传诵,并获得全国五四青年奖章。
5年前,陈斌强的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刚犯病时,她神智还没那么糊涂。当亲朋好友询问老人要不要去敬老院,老人想了想说:“我要跟儿子在一起。”从那一刻起,陈斌强下定决心,无论怎样都不离开母亲,他要带着母亲去上班。
当时,陈斌强在冷水镇中心学校教书,从磐安县城的家到学校,有30多公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一辆电动车。他翻出了母亲30多年前背年幼的自己用的那根布带,将母亲紧紧地绑在自己身上。5年来,1800多个日夜,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他一直承担照顾母亲的责任。“妈妈一直很疼我,现在她需要我,我不能把她丢开,宁可自己苦一点,也要把她带在身边。”
去年11月,陈斌强到县城的磐安县实验初中教书,结束了5年的奔波。现在,从陈斌强的家到学校,骑电动车只需10分钟,他的生活却比以前更加忙碌。
陈斌强列了一张时间表:早上5时起床,烧好早饭,给妈妈穿衣、洗漱,喂好饭、吃完药,赶到学校参加学生早自习;9时半,趁休息时间,回家看妈妈,有时遇到妈妈尿床,还要给她擦拭身子换衣服,然后再赶回学校批改作业;中午,在食堂打点饭菜,回家陪妈妈一起吃中饭……
去年9月,母亲的病情一度恶化,不肯吃饭,大小便也失禁了。为了不让母亲把大小便拉在床上,每天半夜,陈斌强定时起床帮助母亲上厕所。他给自己定了闹钟,刚开始,他实在太困,会不自觉地把闹钟按掉,一觉睡到大天亮,结果母亲的床上湿了一大片。看到这种场景,他深深自责。现在,即使不用闹钟,一到时间他也能醒来。
在陈斌强的悉心照料下,母亲的精神越来越好。“妈妈状态变好,是我最开心的事。”陈斌强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一到冬天,风里来雨里去地赶路,妈妈的感冒几乎就没什么间断过。今年,她还没得过感冒,身体硬朗了很多,原本不肯张嘴吃饭,现在只要递给她,也总能吃掉一部分,更让家人欣喜的是,妈妈有时还能自己下床上厕所。
【人物感言】
对这些荣誉,我感到受之有愧,因为我只是做了作为儿子应该做的事情。我每次看着妈妈,总会想到她是如何辛苦地把我和妹妹带大。现在是妈妈需要依靠我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撒手不管,一定会一直照顾下去。
浙江杰出青年徐时清
1+1>2,成功没有捷径
记者何苏鸣记者何苏鸣
不高的个子,框架眼镜,深色外套。走在中国计量学院,徐时清笑言自己没有回头率。可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却一路破格提拔重用,工作不到9个年头,已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授和二级学院院长。
“学术钻研从来没有捷径,唯有勤奋。”在徐时清的字典里,成功的秘诀,在于寻找一切“1+1>2”的方法。
2004年11月,顺利完成博士答辩的徐时清来中国计量学院报到。除了办公桌以外空无一物的实验室,兜头给了他一盆冷水。“我知道学校当时在光电材料科学研究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选择这里也是想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作出一番成绩。”徐时清及时调整心态,“既然什么都没有,就从头开始。”
搭建实验室,添置仪器设备,主持项目试验,从前期报告论证,到市场购买、安装调试,徐时清几乎都亲自上阵。
“在材料项目的研究中,每一次温度的设定,每一样成分的配比,或许都要经过几百次失败的实验才能得到验证,但只要换来一次成功,那就是值得的。因为那一点小小的改变就能帮助我们在新材料研究的道路上迈进一大步!”瓶瓶罐罐、大小设备,在徐时清的眼里都是最奇妙的所在,项目试验没日没夜,他常常凑合着在办公室住一宿。有一次杭州突降大雪,冻得实在受不了的他只好躺在办公桌上,将泡沫塑料板绑在身上取暖。
做科研,团队很重要。作为领头人,徐时清要做的,就是激发起每一个成员的才华和潜能,让团队也产生“1+1>2”的能量。
“白光LED用荧光粉与封装关键技术开发”,是2009年启动的省重大科技专项,拿到项目之前,徐时清和他的团队已经做了4年的前期研究。前3年,关键技术难题一直无法突破,所研制材料的发光效率始终只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95%。
研究遇到瓶颈,有成员出现了一些情绪,甚至想要放弃,徐时清一个个做工作,让大家坚持。因为他知道,这是正处于上升期的一个朝阳产业。“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正围绕LED的研制展开激烈的技术竞赛,我们绝对不能退缩。”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员经过1年的艰苦攻关,终于解决了成分设计和制备工艺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材料性能的显著提高,在发光效率指标上一举超越了国外水平。
在徐时清看来,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样重要,“衡量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是1,转化也是1,只有得到应用推广,才是1+1>2。”
徐时清的实验室里,因此有了许多和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他主持开发的新型陶瓷增强环保型摩擦材料,能显著提高汽车刹车片的摩擦磨损性能,又能有效避免粉尘污染。现在,项目成果通过美国AMECA、欧盟E-MARK认证,产品市场遍及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宝马、奔驰、奥迪等车型上得到广泛应用,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45亿元,出口创汇2297万美元。
【人物感言】
从事科研工作充满探索与希望的快乐,值得我一辈子追随。
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吕义聪
认准了,就要坚持下去
记者何苏鸣记者何苏鸣
从知道自己获得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到搭乘飞机赴北京领奖,前后不过24小时。30岁的吕义聪说自己像做了场梦。“我是独自到浙江打拼的一个异乡人,从没想过能获得这样的荣誉。”
其实,这是对他10年来的努力与坚持,最美好的回报。
10年前,高中毕业的吕义聪从安徽滁州老家出发,投奔远嫁台州的姑姑。“当时,父母已先后离世,年幼的妹妹也需要照顾,我只能放弃读大学。”十几个小时的长途客车上,吕义聪暗自落泪,可他知道,“既然选择踏入社会,就只能坚持走下去。”
不能怕吃苦。吕义聪在一家汽车修理铺当起了学徒,他知道,从零起步的他只有多学多干,才有可能闯出属于自己的天空。两年的积累之后,他顺利应聘吉利汽车金刚公司的整车调试员。
汽车,从此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为了多学技术,吕义聪常常一个人钻进成品车里研究汽车故障,一钻就是几个小时。弄懂了一个原理,他会像孩子般兴奋;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他就赶紧把处置模式记下来。他的床头贴着巨幅的汽车原理图,床边更是放满了各类汽车书籍。
“认准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吕义聪知道,自己在学历方面没有优势,只能比别人更努力。而机会,也永远只留给具备实力的人。
2007年,金刚公司承接284辆出口车订单,即将交付时,发现汽车有异响。工作人员都来到了生产现场,所有的可能性都摸排了,所有该更换的零部件都更换了,还是没能排除故障。吕义聪坐上一辆故障车试验,半小时后,他告诉大家,动力转向液壶和发动机怠速控制阀出现了问题。打开一看,问题果然在这里。
吕义聪开始在公司崭露头角。当年10月,他以绝对优势获得全国第三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之后,他转岗进入公司技术质量科负责产品质量管理和技术改进,16个科员里,只有他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专业方面,我肯定不会输给他们。其他方面的积累,相信也能通过努力赶上去。”据不完全统计,仅2012年,吕义聪就拥有50多项改善创新成果,其中《变速器油封装配工具》、《空调制冷系统效果提升装置》获国家专利。去年9月,“吕义聪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命名挂牌。
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知识型职工标兵、浙江省职工技能状元金锤奖、浙江省十大能工巧匠……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吕义聪始终很淡定。他一直不曾忘记刚到吉利汽车时,自己钻在地沟里寻找汽车故障,又臭又脏,却常常半天都排查不出问题,“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就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
就是那“再坚持一下”,换来的往往会是海阔天空。
【人物感言】
机会永远都只青睐有实力的人。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包容一切,只要坚持,就会成功。
浙江杰出青年朱存跃
为公益,“阿月”从不言弃
记者黄宏区委报道组刘诗剑记者黄宏区委报道组刘诗剑
“喷绘横幅准备好了吗?”在舟山正源标准件公司,记者见到32岁的朱存跃时,他正忙着组织两场为雅安地震灾区捐款义卖活动。他被评为今年的浙江杰出青年。
7年前,朱存跃组建了“阿月哥哥”的网络义工队伍,如今这支队伍已拥有14个QQ群,设有10个海岛乡镇联络员,4个定点服务站,义工2500多人,已组织开展大大小小公益爱心活动230多次。
“第一次走进福利院,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口说话。”朱存跃说,7年前他们第一次组织活动,以为只要把水果和鲜花放在福利院就行了,没想到老人们非常激动,拉着他们的手,说了很多话。九旬高龄的张阿婆,还要他们唱越剧给她听,边听边抹眼泪。
从此,他们成为舟山当地一些敬老院、福利院的常客,还常到偏僻岛屿看望留守老人,并为定海区狭门村傅阿婆修建房屋。
尊老爱幼,“阿月哥哥”义工们也没忘记孩子们。在千荷小学就读的,都是低保户家庭的孩子,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失去了双亲,朱存跃得知后,就和义工们一起,带着体育用品、学习用品、书籍、零食等,来到学校里,和学生们一起玩耍,一起聊天。他们还一次次走进各地的新居民子弟学校,把欢乐和温暖送给那里的孩子们……
感动别人,也被别人感动。汶川大地震后,义工们组织了一次在定海海山公园义卖活动。“当时义卖的只有气球。”朱存跃回忆说,因为舟山是个小地方,原本大家没抱多少期待,没想到,活动结束后一数,居然有7万多元,一听说这个数字,大家当场热泪盈眶。
让朱存跃更感动的是被称为“洗桥婆婆”的殷桂兰老人。1976年退休后,她每天打扫社区,每月清洗定海的三座桥,与孤寡老人、残疾人结对,为贫困学生、贫困家庭捐款。
“她看到我们在组织活动,就来问能不能也加入我们这个组织。”朱存跃说,当时殷桂兰已经80岁了,她的这个要求,让大家很感动。加入网络义工7年后,因为腿脚不便,身体也不大好,“洗桥婆婆”无法再参加义工活动了,而成为网络义工照顾的对象。
“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永远的成员,我们会照顾她,就像服务其他有需要的人一样。”朱存跃说。
【人物感言】
人生的价值,应该从奉献中获得。我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责任,不容我轻易放下,我和我的团队,会继续坚持下去,努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诸暨红帽子志愿者队长陈纪梁
善之花,在静默中绽放
记者张丽翁浩浩记者张丽翁浩浩
紧紧依偎的小情侣来了,刚吃完饭的大妈来了,手牵着手的一家三口来了……日前的一天晚上,诸暨市店口镇的乡亲们手上都拿着蜡烛,一起为雅安祈福,并将一张张纸币塞进捐款箱,10元、50元、100元……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诸暨红帽子志愿者队长陈纪梁的眼眶有些湿润,“别看我们只是个小镇,但大家都很有爱心。”
1979年,陈纪梁出生在店口。4年前,当地组织一百名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为期3年的培训,创建了一个学习交流QQ群,在浙江丰光五金有限公司任综合部部长兼工会主席的陈纪梁主动请缨,任群管理员。
后来,店口遭遇洪水袭击,陈纪梁在群上发布信息,希望大家一起参与抗洪。转移安置群众、捐款、清理厕所、搬运物资……群友们不计个人得失,没日没夜地忙碌。
“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有善,只不过这种善,需要有一个发挥平台。”陈纪梁意识到,善是需要培育的,尤其是经受社会转型期阵痛的人们。在原先的QQ群基础上,他申请加入了镇党委的红帽子队伍,成立了QQ群红帽子志愿者大队。
那时,小镇一些居民习惯随手乱扔垃圾,陈纪梁就一手拿着夹子,一手拿着塑料袋,带着一帮人浩浩荡荡去捡垃圾。路上,一对年轻人边吃甘蔗边吐渣,劝告无用后,他就跟在他们后面捡,直到对方红着脸,不好意思再吐在地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和喜欢上了这些头戴红帽子的志愿者。去年底,陈纪梁策划为西北地区困难群众捐衣物的活动。早上8时,寒风刺骨,但很多人拿着大包小包,早就等在广场上。“我们相信你们。”“你们做的都是好事,当然要支持”……听着大家的夸奖,一脸疲惫的陈纪梁露出笑容。
红帽子志愿者,也感染着远离家乡、到店口寻梦的人。
扬州人王陕苏是个修脚工。他发现,很多老年人因长期不剪脚趾甲,指甲嵌进肉里,走路都困难。王陕苏主动要求加入红帽子志愿者队伍。每逢休息时间,他便骑着小电驴,和徒弟两人到处给老人免费修脚。
江西人华科锋是个小老板。10年前,在店口摆水果摊起家,如今他成为一家五金加工厂的厂长。他也开始戴上红帽子,看望敬老院的老人、服务残疾人,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最让陈纪梁高兴的是,小镇的红帽子志愿者队伍已经达到近500人,店口义工群、店口志愿者等更多的公益组织在小镇不断涌现,爱的力量温暖和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
【人物感言】
我觉得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过的:当你老到走不动的时候,回忆走过的路,感觉丰盈而美好,那这辈子就值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