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种模式: 遇“强”则强,遇弱则软
地处温州瓯海区中心的牛山公园,也曾是温州“脏乱差”的典型。当政府计划实施“三改一拆”时,一股强劲的抵制力量——数十户利益受损较大的违章户,“抱”成一团,通过鼓动、拉横幅、上访等手段,企图阻止集中拆违行动。
“就先拿他们入手。”牛山公园拆改办一位负责人说,政府一改习惯的拆违方式,采取“先难后易”的策略,将这些所谓的钉子户先“拔掉”(其中有一户靠违章房年收入近百万元),赢得了群众一片喝彩,接下来的整体拆违就相当顺利,创下了100天签约,100天腾空,100天拆完,三个一百的“牛山速度”。
“杀猴儆鸡”,是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的一句口头禅。但是,拆违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在旧村和城中村改造中,像台州一样,温州也存在这么一种情况:一些困难家庭往往是小违章的“主体”,一旦统一拆除,势必影响他们的安居生活,甚至一部分会露宿街头。
“遇强则强,遇弱则软。”李世斌告诉记者,“三改一拆”中,既需要政府的强势推进,又需要讲究和谐拆迁,尤其是面对困难群众,要诚心诚意考虑他们的需求和实际难处,多给他们缓冲时间,充分优先考虑他们的安置条件,在周转房安排上多给优惠政策。“只要你诚心把他们的利益想周全了,实施起来才会得到支持。”
王家圩路是瓯北功能区一条多年未能动工的“断头路”,影响到正常建设的正是道路北段188米范围内的76处违章建筑。对这个区块的拆违工作,当地采取的是“硬中带软”的做法,先营造拆违的高压氛围,充分利用当地媒体等进行宣传;其次是公正执行,凡是划入拆违范围内的,“一碗水端平”;同时,对涉及拆违的村民层层分解,在集中拆违方案启动日期的两个月前,就开始到户进行面对面交流。
瓯北功能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晓平说,“和谐拆违”不仅仅是一本经济账,还是政府的一本信用账和形象账。
三种力量: 法律+行政+舆论=拆违保障
以拆违建绿为目标,温州自2011年4月开始启动,仅两年时间,拆除城乡违章建筑4000万平方米,建成了大小500多个公园,推进了温州城市化进程,极大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和水平。
“你们的成功靠什么?”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始终探寻的问题。温州人给出这样一个公式:法律+行政+舆论=拆违保障。核心意思,改拆要取得成功得紧紧依靠法律、行政和舆论等三种力量,且缺一不可。
违建是城市化和城镇化中的一道伤痕。最令人头疼的是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恶性循环,死灰复燃。
受利益驱使,在城市公共建设中,一些不法个人和群体经常以此向政府要挟,乱搭建、抢建等现象屡屡发生。在温州这轮“拆违风暴”中,有一条铁的规定:任何违建被拆,一律不赔偿。
“法律核心体现就是公平。违建本身已经获取非法利益,破除它就合理、合法的,何必再给予补偿呢?”温州“三改办”一位负责人说,依靠法律力量,强势推进整体拆违,从根源上治理违建,有效防止违建反弹。
在拆违和建设中,政府显然是主体,温州充分发挥了行政力量,层层部署,层层抓落实。“白加黑,没日没夜。”采访时,当地的机关干部这样感叹自己的工作。
为确保“三改一拆”有序进行,温州专门建立了十大保障机制,其中一大半是针对行政机关,譬如“每月突破机制”、“六部联查机制”、“党员干部零违章机制”、“考核排名倒逼机制”等等。有位官员还悄悄告诉记者,温州市的主要领导在每周三到点上落实检查制度,两年多雷打不动。
另外,在这两年的“三改一拆”中,温州已经形成了浓郁的氛围,特别是舆论监督力量充分得到体现。
还有个闻名全省,由6000多人组成的“市民监督团”,力量非常庞大,将媒体监督与市民监督有机结合,及时曝光城市疤点,披露推进不力的典型,通过举报、现场直播、座谈、听证会等各种形式,跟踪和监督拆违在阳光下进行,体现公平、公开和公正,维护了政府的公信力。
温州龙湾区黄石山雕塑公园是全国首个以中国姿态为主题的雕塑公园,该公园是改造旧厂房、拆违建绿的典型例证。如今,这里已成为龙湾城市中心区的核心景观系统。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