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笔者从椒江区农业部门了解到,今年,该区将插种完成早稻9500亩,比去年增长10%以上,预计今年早稻总产量有望创近10年来新高,实现连续九年增加。
在耕地总面积逐渐下降、土地流转日益困难、粮食生产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局面的大环境下,椒江区早稻生产缘何能够取得“九连增”?其早稻生产的支撑是什么?
政策发力——
粮食补贴奖励政策向早稻倾斜
“今年椒江区一方面对早稻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另一方面对订单早稻谷实行奖励,说明粮食补贴奖励政策已经向早稻生产倾斜。”今年种植1300多亩早稻的椒江区章安街道柏树里村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灯聪对于今年粮食补贴奖励政策非常清楚。他说,像他所在的合作社,由于早稻种植面积达到50亩(含)以上,今年早稻补贴由去年的200元/亩提高到今年的210元/亩,订单早稻谷奖励为30元/50公斤(最高每亩不超过240元)。同时,每50公斤早籼稻(三等、下同)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到132元,比2012年提高12元,而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格比2012年均只有提高了10元。
另外,一些街道在区级补贴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早稻生产奖励政策。以椒江区前所街道为例,对早稻种植户(粮食合作社)一律免费供给种子、除草剂、浸种药,并按实种面积对种植早稻的农户每亩再补贴50元。据统计,该街道今年早稻种植面积达2230亩,同比增长了81%。
技术创新——
推广稻菜轮作实现粮经双丰收
“这片早稻总共150亩,两个月前这里种植的是西蓝花,7-8月早稻收割完后又将种植西蓝花。”站在椒江区章安街道蔡桥村的田头,杨灯聪充满信心地说,种植过西蓝花的田块早稻亩产达到500公斤问题不是很大,并且省肥、省农药,同时种植过早稻的田块再种植西蓝花,西蓝花长得特别好。
据介绍,如果长期进行单一作物种植,不仅加大了农药、化肥的用量,而且恶化了土壤生态环境,加速土壤板结,进而降低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且容易造成冬闲田面积增加。为实现粮经双丰收,推动早稻生产顺利开展,近年来椒江区提出“菜—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模式,科技人员针对这种种植模式进行研究,筛选出栽培技术要点。经过几年实践,采用该模式种植早稻面积从2012年的2000多亩发展到2013年的3000多亩。
机制保障——
多部门联动推动粮食生产
“随着村里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今后早稻灌溉再也没有问题了。”椒江区章安街道回浦村种粮大户陈剑峰告诉我们,他今年再一次扩大早稻种植面积,达到500亩,比去年增加了70亩。据悉,包括回浦村在内的章安项目区Ⅱ标段,此次渠道改造13多公里,其中重建灌排渠道8.4公里、重建灌溉渠道3.05公里、重建排水沟1.56公里。
今春以来,椒江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设施建设与改造为抓手,加大25个行政村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共投入1820万元,新建和修理渠道3352.33米,改善灌溉及除涝面积11922亩。在农田水利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由水利部门牵头,财政、审计、农林等部门人员组成,以街道为实施主体,共同做好农田水利资金和工程的审核、审计、监管工作,形成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粮食生产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了区级政府统筹、部门合力、上下联动的重农抓粮新格局。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