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0日讯 日前,位于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占地33亩的金启机械有限公司项目桩基工程进场,这意味着该项目将从海宁市“土地档案”中的“非正常”类调整到“正常施工”类,纳入常态化管理模式。
去年以来,海宁市国土资源局、发改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探索建立了“土地档案”制度,对该市已供地项目进行全面梳理,根据项目建设的不同情况,按照“正常施工”、“完工”、“非正常”和“未到约定开工时间”分类归档,实行动态管理,为项目进度提速。
将项目建设统一纳入“土地档案”动态管理,是海宁市在对土地实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创新举措之一。为让辖区内的每宗土地都物尽其用,为让土地审批的每个环节公开公正,近年来,海宁市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切实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在以资源管理促经济转型的探索努力中再亮新招。
海宁推行的土地精细化管理,在很多人眼里是土地节约集约管理的“升级版”。因为以前所说的节约集约用地,主要针对的是增量土地,而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是全方位,要把每一块土地的能耗、亩产、投资、销售、产出等都彻底摸清楚,才可能更有针对性地用好每一宗土地。海宁市委书记林毅说:“土地是源头,是根本,影响经济发展全局。精细化管理,正是从源头发力,做足内功,强根立本。只要把这张‘牌’打好了,才能实现满盘皆赢的局面。”
摸清家底
——夯实精细化管理的基石
要想实行精细化管理制度,前提就是要摸清海宁土地的家底。从2011年6月份开始,一次“全覆盖、地毯式”的用地情况摸底调查,揭开了海宁市国土资源管理迈向精细化之路的序幕。
利用城乡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以镇(街道)为单位,海宁市借此次摸底机会将辖区内所有项目用地状况查了个清。从产出、销售额、税收到容积率、使用土地面积等各项指标、信息,悉数入库,纳入掌控。通过调查,海宁市摸清了该市2586家企业的土地家底,掌握了该市转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存量建设用地的利用状况,也掌握了补充耕地的潜力和违法用地现状、成因。
如今的海宁市,通过建好一个“库”、织好一张“网”、突出一个“细”,对辖区内的每宗土地做到了“心中有数、掌握进度”,让每宗土地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建好一个“库”,就是“土地档案”库。海宁市国土资源部门通过地毯式排摸,对该市已供地项目逐宗梳理分析,建立起已供地项目库。然后根据项目建设的不同情况,将这本“土地档案”按照“正常施工”、“竣工”、“非正常”和“未到约定开工时间”进行分类归档,同时录入包括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分管市领导、责任部门、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总投资、供地面积、合同约定开竣工日期、拟开竣工日期、年度计划、当月工作进度或主要形象进度、主要问题及要求、处置意见等。一“库”在手,国土资源部门就对该市已供建设用地了如指掌。目前,在库土地已达520宗,涉及项目448个。
织好一张“网”,就是土地监测网。除该市已供地项目总库,海宁各镇(街道)、开发区和主要发展平台也都建立了各自所辖区块或负责建设的已供地项目子库17个,海宁市发改、经信、服务业和住建等部门分别掌握了政府类、工业类、三产服务业类及房地产类的已供地项目子库,涵盖了该市所有已供地项目的相关情况,织就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所有用地信息,都可以通过项目信息管理软件,实现实时监测、掌控,使每一宗土地、每一个项目得到有效监管。
突出一个“细”,就是全程掌握每宗土地的变化情况。通过网络平台实时跟踪与及时跟进,让精细化管理在海宁实至名归。海宁市发改、国土资源等部门对入库已供地项目建设情况实行动态监管,定期更新“土地档案”,按月通报入库项目推进情况,做到“批准一批入库一批,竣工一批出库一批,发生情况随时调整”。项目推进过程中,一旦发生重大变化,项目所属类别随之相应调整,有针对性的处置意见随后兑现。比如,“正常施工”类项目若发生停工现象,即被纳入“非正常”类予以通报,项目随即便被列入重点监管对象。
把准节点——全程掌握土地的变化情况
在土地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如何把准工作关键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海宁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认为,要想用好土地精细化管理这张网,必须通过抓好几个关键点,全程掌握土地的变化情况,真正实现每宗土地的物尽其用。
抓住非正常施工项目切入点,尽力帮助解决“肠梗阻”问题,使得土地早日进入正常使用流程。“非正常”项目或者说问题项目,即包括已到合同约定开工时间但尚未开工的项目,也包括已开工但建设进度滞后的项目。对这些项目,海宁的对策是,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原则,相关部门协助业主单位办理好前期手续,国土资源部门对违反合同约定的项目收取违约金、办理土地收回等,对存在较大问题且难以解决的项目,由分管市领导牵头综合协调解决。
海宁“金启机械”和“正益输配电”两个项目总占地98亩,而“土地档案”显示,由于前期出现问题,开工日期一再延后,被列入“非正常”项目。在摸排主要问题及原因后,海宁市领导会同发改、国土资源、经信、住建等部门深入现场指导协调,使问题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
海宁市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还抓住了正常项目这一节点,快速推进项目的竣工。海宁的“土地档案”显示,在520宗已供建设用地中,正常建设的有266宗,占总数的51.2%。对正常施工的项目,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推进项目进度呢?海宁的做法是:政府牵头,发挥合力。
海宁牢牢掌握正常项目的推进进度,按照“领导+部门+属地”原则落实推进责任。市发改局负责投资任务及进度掌握等;市国土资源局负责从土地管理角度加强督促指导,并开展批后监管处置工作;属地政府协同建设单位负责项目的具体推进。同时,根据市领导的职责分工,对占地10亩以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实行领导联动主推。今年初以来,竣工的项目已有108宗共3610亩土地。
未到约定开工时间,监管部门就无事可做吗?海宁市国土部门的做法是“不闲着”。在这段时间,他们依然严阵以待,对照合同约定时间,采取上门走访服务、巡查、督查等方式切实加强对未到约定开工时间项目的服务和指导,督促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今年前4个月,已有44宗1873亩土地动工建设。
“浙江奥王服饰”项目是今年1月开工建设的,合同约定的开工时间原本是今年5月底,可为了加速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在当地国土部门积极促进下,项目属地政府不仅为项目业主提供了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操作流程图,还积极协助项目业主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万事俱备后,项目开工时间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4个月。
凝聚合力——大家的土地大家管
海宁市国土部门深知,要想使该市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光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引进社会力量,凝聚部门合力,才能树立“大家的土地大家管”的理念,才能真正使海宁的每块土地实现精细化管理。
为此,海宁市率先引入了社会的力量。在海宁,有一个特殊的顾问团,他们是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职能部门代表和相关社会人士中具有相关专业特长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组成的。每每在重大项目前期、在建、竣工等各个环节,特别是那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关注度高的重大项目,如安置房(保障房)、学校、医院等,这支顾问团便会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发出声音,确保项目顺应民意、顺利落地。
与此同时,海宁市还凝聚部门合力,共同推进项目开竣工时间。在海宁,对在建项目的监管环节没有“盲区”。开工之际,各项目建设责任单位按季度向市项目推进办报送项目开工计划,市政府按照“每月有开工”要求,对计划新开工项目进行实地巡查,每月通报、反馈项目开工建设情况,督促并指导进度滞后项目按计划推进。目前,仅总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已开工23个,总投资达33.1亿元。竣工之际,落实项目竣工验收有关责任追究机制,明确政府项目由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负责,产业项目由经信、服务业、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大力推进竣工验收工作。
要想让每个部门真正树立土地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必须要从考核机制上下手。海宁每半个月对该市150个重大项目推进情况进行汇总,每月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投资完成情况进行通报,每季对有效投入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督促相关单位按时间节点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健全有效投入考核体系,提高工业技改投入、生产性服务业投入、民间投资等在考核体系中的分数占比。同时加大对有效投入工作的奖惩力度,充分发挥考核的杠杆指导作用。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