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浙江考古人的考古笔记 从都市到村野出繁华入粗朴
2013年05月13日 05:31:28

   浙江在线05月13日讯 郑嘉励打开办公室大门,一股子憋坏了的霉味,冲鼻而来。也难怪,他算了算,十多天没回来了。

  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作为一位普通的研究员,这样的回家频率,算是幸福的了。

  280天,这是一年中,他们在田野中“流离失所”的平均天数。

  他们的办公室,在野外。从都市到村野,出繁华入粗朴,几个月泡在墓地、矿洞、碎瓷片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考古工作者的生活常态。

  “喏,我的生活在这里。”郑嘉励从随身带着的斜挎包里,掏出一本薄薄的笔记本,黑色封面。打开一看,密密麻麻的繁体字,这页是草书,那页是端庄的小楷,“我偶尔在工地上写写字。”这位文艺70后,把考古笔记,当成练字的一种方式。

  采访到下午5点10分,郑嘉励的手机响了,“你什么时候能回来?”电话那头,是太太温柔的声音。他答应10岁的儿子,陪他看一部美国动画片,两天后,他又要带着考古笔记,走向荒冢深处。“不然等我回来,又要下档了。”

  笔记的封面很挺括,写了3页,看来是新换的。他打开柜子,哗啦啦,一叠叠硬面抄、软面抄,便签本,迎面倒下,记者数了数,大概有30多本。“很久没理了,都是以前的墓志笔记,读书笔记,田野笔记,见到什么记什么。”

  郑嘉励在考古所工作了18年,做过史前考古,也做过瓷窑址考古,这十年,他的研究方向,定在了宋元考古,尤其是宋墓的调查和发掘。可他在做的事,却和我们理解中的考古,相去甚远。

  

  这两天,他正在义乌考古发掘“4月24日,义乌蟹钳形冯氏家族墓”,他画下了9块墓地的排位图,又把墓碑上的文字,一一抄下。有些风化的,看不清的字,就用方框来代替。每看到一块墓碑,他便坐下来,抄录墓碑上的文字。浙江出土的宋元墓志,录文、点校,全被他记在了本子上,还整理出了《丽水宋元墓志辑录》,接下来还要做台州的、温州的。考察浙江宋墓之前,曾把《宋会要辑稿》读了七八遍。

  墓葬,是考古工作者最常接触的东西。曾经有位考古太太,这样揶揄丈夫的职业:“远看像挖土的,近看是挖墓的,原来是考古的。”郑嘉励在老家玉环的母亲,也“嘲笑”过他:上这么多年学,还不是跟她一样,照样拿锄头。

  “考古人,不是‘挖宝’的。我们是手拿锄头,动手动脚找东西的书生。”他这样解释这份工作,“我们以田野的方式做学问,必须独立思考,冲破表面,看到本质。”

  整整两页,他把方孝孺为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写的坟庵记《孝友庵记》,全抄了下来。“方孝孺说古人生前聚族而居,死后族葬,有罪者不能葬入家族墓地。文艺青年很容易被这番感慨忽悠了,以为族葬是古代历史的常态,其实,这是理学家标榜的理想主义,除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普通人家很难办到。”郑嘉励说。抄完书,他去义乌赤岸的朱丹溪墓地一看,其实只葬了两代人,仅三个家庭成员。

  笔记里,各种看不懂的墓主人名讳、世系、卒葬年月,在普通人眼里,只是冷眼旁观的证物。曾经,郑嘉励也只把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当成考古史料。“我的任务是整理古物,至于古人的亲情、生死、悲欢,与我无关。”

  那次,为了了解丽水山区宋元明时期的银矿和铜矿,他得去矿洞勘查。矿洞所在的山脉,高耸入云,人迹罕至。他坐车到云和,花了4小时,从县城开车到山脚下,又是4小时,爬上山,再4小时,然后匍匐进洞。爬到一半,他往里扔了一块石头,“咕咚咕咚”,深不见底。再往里爬,见到了许多骷髅骨,他意识到,这是古代矿工的生命,是古代底层民众为生计卖命的见证。

  那一刻,他想到了陈寅恪的一句话:理解之同情。“还原历史,仅仅只有知识是不够的,唯有感同身受,触及人的情感、趣味和思想,才是真正的考古普及。”

  考古到底是什么

  考古是什么?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答案。

  田野是考古学家人生的舞台,无论寒风凛冽,还是烈日当头,他们始终在考古工地探方中,用手中的小锄头、小手铲精耕细作,来来回回地辨识土色、划地层、找遗迹。当文物露头后更是忙碌不停,迹象的剥剔、遗物的清理需要福尔摩斯般的观察力和极端的耐心,还要给所有的地层、遗迹遗物绘图、记录、拍照。晚上则要挑灯夜战写报告。

  考古是什么?与繁华的物质世界相比,它是一个创造知识、探索历史的沉默过程,它反对急功近利,反对浮躁,它需要专注、执着、勤奋、淡定、坚守……当这些词汇集,考古便是一种精神,考古人也便成为“最美的人”。

考古是虔诚的九十度鞠躬

考古是在泥地上睡一个觉

考古是大太阳底下抡锄头

考古是280天呆在野外

考古是呆在空空荡荡的深坑里

  

【今日会生活】5月13日:浙江考古人的考古笔记 从都市到村野出繁华入粗朴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马黎 编辑: 黄佳旻
杭州小学生书写传统

杭州小学生书写传统

每日关注
  • 保健食品中猫腻多 5万多买来的保健品只能算是食品
  • 装有47台iPad的箱子不见了 价值快递员30个月总收入
  • 杭州中小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 一学期下来苦水很多
  • 淘宝报案控告“阿里黑” 杭州警方跨省调查引来关注
  • 59岁超市扫地大妈竟是毒贩 为了41岁男友她铤而走险
相关阅读
  • 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浙江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 感受智能用电美好生活 浙江唯一智能电网试点即将建成
  • 投入3亿元带动61个项目 浙江全面实施基层组织振兴计划
  • 浙江平湖腾退低效空间 百余新项目不占一分地
  • 国网浙江电力推广配网物资统购统配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