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不好意思;干吧,意思意思;多干,你啥意思;走人,没啥意思。”这是时下人们调侃一些干部挂职锻炼期间心态的段子。作为培养优秀干部的重要方式,挂职锻炼面临的尴尬不少,派出单位视其为“为他人作嫁衣”,接收单位看其成“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此一来,挂职干部就会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对此,我市日前在全省首推干部“净身出户”挂职尝试,挂职干部挂职期间,工作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工资关系都将全部转入挂职单位。挂职期间,市、县组织部门将跟踪了解干部工作情况和日常表现。挂职期满,组织部门将根据他们的表现以及挂职干部和挂职单位的意向,决定他们的去留、升迁。这意味着挂职干部挂而有为,才能得到认可。
挂职干部挂而无为,主要在于制度不健全。一般来说,挂职锻炼期限为半年至两年,是一种临时任职行为。这种临时性的特征,会让一些挂职干部没有归属感,出现“虽来之难安之”的心境,也会让接收单位觉得“挂职”就是走走形式,来的干部都是“过客”,不会对他们委以重任。挂职期一到,组织部门来考核之时,出于“成全”的心理,也只好打出高分,让挂职干部过关。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氛围下,“镀金式挂职”、“应景式挂职”、“点卯式挂职”甚至“逃课式挂职”等不良现象就会蔓延开来。这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挂职锻炼,于我们的事业而言,贻害无穷。明明是去挂职锻炼,学习提高,这样一来,除了走走形式、装装样子,还会学习到什么,还能锻炼到什么?
挂职干部挂而有为,还得从制度设计上做文章。在此次我市干部挂职模式创新的基础上,能否借鉴“工程招投标”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干部挂职制度建设?比方说,是否可以让接收单位列出“项目清单”,需要干部在挂职期间做好哪些事情、履行何种职责。同时,让拟挂职干部针对这些“项目清单”,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挂职单位。这样一来,挂职的目标更清楚,责任更明确,不仅挂职干部可以有的放矢,接收单位也可省力省心,组织部门考核起来更加有根有据。
毛主席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这话如今仍不过时。当前,我市正加快推进“三城一市”和“两富”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为之贡献力量,培养造就干部的任务不轻,搞好干部挂职锻炼是其中重要的方面,不断完善干部挂职制度值得持续关注和探索。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