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6日讯 “老师,我很想上学,你们能收下我吗?”5月11日,是云和县古坊小学为9岁聋哑儿练雅欣“送教上门”的日子,古坊小学副校长蓝德长一进门,小雅欣就眨巴着大眼睛问。
听着孩子含糊不清的话语,蓝德长一阵心酸,这句话孩子问过不知多少次了,他能体会到小雅欣有多么渴望和同龄孩子一样背上书包去上学。
“每星期老师来送教,是孩子最快乐的日子,总爱问个不停。”母亲练海芳说。今年,古坊小学了解到,练雅欣因听力障碍不能到校学习,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量身定制个性化教育计划,坚持每周送教上门1到2次,为练雅欣带去知识与欢乐。
练雅欣,2005年春出生于云和县崇头镇牛角山村。当一家人正沉浸在喜悦中时,却获悉一个不幸的消息:练雅欣是个聋儿,听不到一点声音。
哭红双眼后,父母没有放弃,四处求医。听说杭州有医院能看好孩子的病,父亲练良平第一次进了大城市,可得到的回复却是,要30万元治疗费才有希望让孩子恢复听力。对于一个农村贫困家庭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他们只好忍痛放弃治疗。
整整6年,练雅欣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无法和人交流,孤独是她唯一的朋友。
练雅欣喜欢画画,看她画的画多漂亮。
2010年,浙江省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6岁的练雅欣赶上了这趟惠民车,在杭州接受了免费实施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并进行听力康复训练。
经过康复训练,这位7岁的女孩终于喊出了第一声“妈妈”。练海芳兴奋得几天没睡好觉。她说,右耳有点听力后,孩子变得比原来活泼多了,脾气也好多了,爱和同龄人玩了。2011年9月,他们把练雅欣送进了云和县盼盼幼儿园。
在幼儿园里,练雅欣显得与众不同:每天都需要背着“小书包”戴着“耳机”等言语处理器,否则她还是听不到声音;她的心智,倒是比别的孩子成熟许多。
“跟正常的孩子相比,她的听力和表达能力还是很差。”幼儿园老师说,只要稍微坐远点,练雅欣还是听不到声音,只能看老师口型来判断意思。
“昨天,雅欣从幼儿园回来哭了,她说,午睡时摘掉了言语处理器,结果老师叫她几遍,她都听不到,睡过头了,落了节画画课。”妈妈说。
记者看到,雅欣身后的“小书包”有课本般大小,由于天气热,衣服渗着汗水,妈妈告诉记者,按使用规定,言语处理器一年前就应该升级了,孩子就不用再背着“大型机”,但升级至少需要3万元钱,家里没有钱,只好将就用着。
原来,小雅欣右耳做了人工耳蜗,带上言语处理器可以听到声音,但左耳还是听不到声音。“做一次人工耳蜗需要10多万元医疗费,何况,现在已错过最佳治疗期。”妈妈说,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已经欠下债务,再没有能力为孩子的左耳进行治疗了。
“孩子9岁了,不适合在幼儿园里呆下去。”蓝德长说,“靠送教上门满足不了孩子求知的欲望,最好能到学校读书。”“唯一的办法是配个好的助听器,这样孩子的听力才能跟上学校学习。”云和县残联副理事长周朵说。
买一只助听器需要上万元钱,练海芳无奈地摇了摇头。练雅欣一直睁着大眼睛认真地听着我们说话,她带着渴望的眼神对记者说:“阿姨,我喜欢写字、画画、读书。看,这是我刚画的画。”画里,4只小蜜蜂在一起玩耍,孩子是多么渴望能融入社会大家庭。
谁来帮帮这位聪明但又失聪的孩子?
- 随迁子女入学请抓紧时间报名 今天已是最后一天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入学首次采用网上预登记
- 4月16日到5月15日 进城务工者子女入学网上预登记
- 外来工子女上小学须“三个满一年” 预登记16日启动
- 占入学新生四成 进城务工者子女入学前先网上预登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