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老照片告诉你 杭州公交走过的似水流年
2013年05月16日 05:41:45

   浙江在线05月16日讯 城市往往因交通而建,因交通而兴。

  1922年冬,杭州第一条公交线路K7路正式开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心骨,杭州公交至今已走过整整90个春夏秋冬。

  在逝去的这90载里,你和杭州公交曾有过哪些交集,留下过哪些美好记忆?5月13日,本报发出“90年杭州公交记忆”的征集令后,一张张老照片纷至沓来,一段段曾经深埋的记忆又被重新唤醒。

  在这些发黄的黑白老照片里,在那些和公交有过渊源的老人们的讲述里,杭城公交的过去被慢慢勾勒、还原。

  杭州公交走过的这90年,就像一个点,浓缩着杭州交通的沧桑巨变,印证着杭州这座城市的成长变迁。

  毛竹片做的拖挂型公交车,后车车厢完全是竹木结构,连避震钢板都用安吉老毛竹代替。

 

  从“游西湖的车”到7路

   这条最早的公交线

   一直都是杭州的门面

  有人说,杭城最美的公交线当数7路,从城站到灵隐,途经湖滨、断桥,沿着北山路,走过玉泉、九里松。从闹市到山林,从浮躁至安宁,一路走,一路赏,一路情……

  K7路就像杭州的门面。不过很多人不知道,7路公交是杭州甚至是全省的第一条公交线路。

  1966年,当年的公交驾驶员学员和公交教练车合影。

 

  

  杭州有公共交通始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冬)。当年原上海英商电车公司职员潘宝泉与杭州大世界游艺场经理陆宝泉,分别在杭组建了“宝华汽车行”和“永华汽车行”。两车行的公共汽车在湖滨与灵隐之间行驶,单程7.4公里。

  这,就是公交7路车的前身。

  90年过去了,神奇的7路车却在时光的荏苒中坚持着自己的足迹。不仅一直保留至今,就连走向也没变化,只是线路长了,站点多了。

  从湖滨至灵隐,延伸为城站火车站至灵隐;从最初设的湖滨站、公园站、岳坟站、灵隐站四站到如今的16站。

  老杭州、63岁的庞培华,一家三代都是杭州公交人,而庞培华的爷爷和父亲都与公交7路有着不解的渊源。

  庞培华的爷爷庞阿慧,当时就是永华汽车行的司机。那时候,车辆没有统一名称,大家都称作“游西湖车”。庞阿慧的车招手即停,趟数不固定。竞争激烈,为了招揽顾客,庞阿慧想了个妙招,自编歌谣,将沿路景点串在其中。直到现在,庞培华还会哼那首熟悉的歌谣:

  钱塘门外少年宫,车过著名的北山街,宝石山下看一看,劝君不要多留念,好的景点在后面。新新饭店看一看,苏堤春桥六吊(座)桥,精忠报国岳王庙,玉泉池水鱼儿跳,双峰插云穿云霄。转弯古风扑面来,原来是咫尺西天灵隐到。

  1953年,杭州市公共交通公司成立后不久,接收了永华公司,“游西湖的车”被正式编为7路车。而庞培华的父亲庞明山,成为了杭州公交7路车的第一代司机。那时,年少的庞培华常拎着饭盒去城站火车站,给父亲送饭。

  1963年,7路车老队长陈青沂的女儿和7路公交车合影。

 

  

  那时的售票员几乎十项全能

   站点到景点步行时间算得很准

   还会帮游客设计合理线路

  老杭州陈耀华,18岁时,当上了7路车售票员。

  挂着小包袋,一手拿着票夹,一手拿着红蓝双色笔,如今71岁的老人依然能熟练地报出7路车每一站的站名,还有当时的票价——从城站出发,到湖滨6分,到少年宫9分,到灵隐终点站1角8分。

  陈耀华说:

  7路车从城站开到灵隐,那时车上的人真多啊。上海人尤其多,节假日满车厢都是上海话。

  我师傅教我,要勤叫、勤喊、勤走。勤叫,就是要多讲站点知识。7路车途经西湖各个景点,坐上7路车的大多是外地游客,每到一个站点,我就要像导游一样介绍各景点特色。我还会根据游客在杭州逗留的时间帮他们设计旅游线路。勤喊就是到了一站就多报报站名,毕竟很多乘客是外地人。勤走,就是主动走上前卖票。

  我还有个独门绝技哦,从7路各个公交站点到附近景点的步行时间我都如数家珍。比如从岳坟下车,到紫云洞要步行10分钟,到黄龙洞要30分钟,到花港公园40分钟,如果换4路车,大约得走45分钟。

  1993年,公交16路开始推行无人售票,那一年,我退休了。

  那些年的公交车造型你想也想不到

  上世纪20年代的炭炉公交车

  车尾吊着木炭炉

  爬桥还要停三停

  杭州公交史上,不乏造型奇特的公交。

  庞培华退休前是公交车身修理工,心灵手巧的他还制作了几辆老公交车模型。

  红底白顶,车尾巴上还吊着个长条形炭炉——这是1929年出现过的炭炉公交车,曾亲手拆解过它的庞培华,按照记忆中的模样重塑了模型。从车窗望去,车厢内座位分布和现在的地铁车厢相似,左右两排能坐20人。

  “那时公交车的燃料是炭,每天出车前,得有专人将车后的炭烧起来,然后再旋转车前摇杆,将车发动。”庞培华说,这种车动力不足,尤其不能爬坡,一到桥下就要熄火,车上得下来俩人,帮忙顶着车,如此折腾,汽车才能开上桥。

  为了让炭燃烧得更加充分,那时候的公交系统还有一支队伍,专门负责敲炭,将大段大段的炭敲成拇指大小的碎块。

  上世纪50年代的拖挂公交车

  安吉毛竹片做成避震钢板

  启动时前后车厢要拉铃提醒

  庞培华手里有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有着两节车厢的拖挂型公交,有意思的是,后头拖挂的车厢完全是竹木结构,就连关键配件避震钢板都是用安吉老毛竹代替。据说,1958年钢材紧缺,公交保修厂徐金水师傅才有此大胆创意。

  “后面毛竹片打造的车厢没有动力,全靠前头的车厢拖拉前行,由于两车厢就靠一个挂钩相连,所以前后车厢各有一个售票员,车子拐弯时售票员需要伸出旗帜打旗语,车子启动出发,前后车厢也要拉铃提醒。倒车时,还得有人在车尾吹口哨提醒指挥。”

  拖挂型公交在西湖边试运行时,引来无数游人争相上车感受,甚至还有不少同行来参观学习,毛竹片做的拖挂型公交客车居然也风光行驶了十余年。

  上世纪60年代的大气泡车

  背着巨大贮气袋

  “甲虫”公交也卖萌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资源匮乏,杭州乃至全国,都出现了沼气燃料公交车。

  沼气燃料公交车,因为车背上驮着灌满沼气的袋子,俗称“甲虫”,也叫“大气泡车”。

  83岁的陈青沂曾当过7路车的老队长,亲自开过“大甲虫”,“看看背了一大袋气,用用可快了,那时我开1路车,从城站到拱宸桥,半趟路程贮气袋里的气就用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半趟还是得用汽油。”

  60年代,杭州公交资金奇缺。庞培华的父亲回忆,当年公交五大部门都是借的代用房,分散各处。食堂在开元路口,加油站在一公园对面,公司总部在邮电路,调度室在如今的解百新元华大楼,而停车场则在南山路钱王祠后院。公交站房等基础建设,再也拿不出钱来建了。

  庞培华说,当年的公交当家人利用中午在食堂用餐的机会,把这些困扰告诉给了员工。一些老员工心生妙计,打算利用报废的公交车车壳。

  于是,几天后,杭城大小公交站空地上,一下子冒出多个用旧车壳制作的站房。

  庞培华还记得,当年在龙翔桥站就放了5辆报废车厢,后来变成了食堂。到现在,庞培华依然十分怀念当初报废车厢改造的公交站房,因为实在太有特色,远望去,看造型就知道这是公交站了。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王丽 编辑: 黄佳旻
杭州小学生书写传统

杭州小学生书写传统

每日关注
  • 保健食品中猫腻多 5万多买来的保健品只能算是食品
  • 装有47台iPad的箱子不见了 价值快递员30个月总收入
  • 杭州中小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 一学期下来苦水很多
  • 淘宝报案控告“阿里黑” 杭州警方跨省调查引来关注
  • 59岁超市扫地大妈竟是毒贩 为了41岁男友她铤而走险
相关阅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