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西湖边最普通不过的一棵桃树,但仔细拜读这组作品,你很容易就感受到画面中流露出的气息,温暖的气息。”江干区四季青街道开设的摄影培训班上,区文化馆摄影老师莫晓萍,正为大家讲评风景图片拍摄。
她首先为大家播放的就是曾获荷赛(世界摄影比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的作品——《西湖边的一棵树》。在她细致的讲解中,深奥的摄影技巧与她丰富的摄影经验相结合,令台下的听众都入了迷。
这个摄影班,设在四季青街道文化志愿服务中心,经常参加活动的学员就有20余名,大部分是附近社区摄影爱好者,其他人还在陆续加入。51岁的许妹昨天也闻讯前来旁听。
她是唐祝村人,最早的唐祝人靠打鱼为生。
“在外过渡4年多,最想着能回到四季青,和小姐妹们在一起,吹起葫芦丝,跳起广场舞。”上世纪90年代,她和姐姐一起决定合伙到附近的四季青市场做生意。
后来为照顾女儿,许妹全职在家。“拆迁前的唐祝村,家家户户都有出租房。闲下来了都不知道干什么,自然而然坐上了麻将桌。”她说,虽说输赢不大,渐渐地也有了依赖。
直到她爬玉皇山,听见了悠扬的葫芦丝声。
“一下子就爱上了,每天都要学,每天都去吴山广场吹。”许妹说,有了爱好,牌桌也不喜欢坐了,“就觉得时间太短,学习都来不及。”
现在的许妹,又学起了萨克斯和洞箫。新搬了家,她还置了台钢琴。“摄影很有意思,葫芦丝是我的最爱,这些文化活动让我很充实。”
不仅仅是许妹,做了20年灯具生意的汪华,今年也打算“歇一歇”。
一顶鸭舌帽,汪华显得很有艺术范。“一直在市场里做,抛开电子商务对灯具行业的巨大冲击,这个行业本身也已经饱和。”他是老三叉村人,父亲靠种田为生,一直到撤村建居。
对他而言,摄影不再是简单的生活记录。“给自己放假的这段时间,我去了趟西藏,天如此的蓝,忍不住摁下快门的同时,更想提升自己。”说到报摄影班,汪华笑着说:“从农民变市民,就得改变理念,积极融入城市。”
新闻延伸——
用文化推进农民市民化,这是四季青近年来一直在努力的。在街道文化建设过程中,四季青街道积极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成立了文化志愿服务中心,助推志愿服务管理提档升级。街道建立完善了一套公开、透明的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管理;以定向招募、常年招募、共建共享等形式,强化经常化储备;以外聘师资或与培训机构合作的形式,开展专业化培训。摄影班就是这样运作的。
此外,为满足各类人群需求,四季青街道还打造了“心暖夕阳红”、“幸福候鸟”、“课后加油站”等品牌项目,做到项目化配置;以“菜单式”服务的形式,实现常态化服务;以尝试与学校、文化场馆、社会企业、慈善基金等合作,持续社会化运作。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