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为依据,市环保局对市区一家超标排放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这是自在全省率先启动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强制鉴定工作,将在线监测数据正式作为执法依据后,市本级首次运用在线超标数据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在我市早已有之,目前全市污染企业已经安装了400多台套,只是由于缺少法律依据,监控数据只能用于预警,不能直接作为处罚依据。为此,去年市环保部门委托质监部门对系统进行了强制鉴定。目前首批24家污染企业的33台套烟气在线监测设备已经通过鉴定,所产生数据具备法律效力,弥补了基层环保执法的短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企业是环保主体,又具有趋利的本性,一旦出现监管不力或执法不到位,很容易沦为“赚钱机器”,“只要金山银山、不顾绿水青山”。这种情况多了,轻则污染一方水土,重则“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也正因此,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众,“环保执法要像钢铁一样坚硬,而不是豆腐一样软弱”早已成为共识。然而,现实中环保执法不力造成的污染事件依然屡见不鲜,这从近期的昆明东川牛奶河、河北乐亭油污染等事件中就可见一斑。
环保执法该硬不硬,原因很多,除了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等,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三难”也不容小觑。具体而言,就是监测难、取证难、立案难。首先,以环保执法部门区区十几人甚至几人之力,对数以千计的企业形成有效监测确实很难。其次,即使借助电子设备的“千里眼”和无孔不入的“群众眼”掌握了企业违法行为,拿出具备法律效力和科学依据的证据还是很难。最后,无法有效举证,就难以立案,更谈不上将责任人绳之以法、以儆效尤了。
“不以牺牲环境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最终还要落实到企业的行为中,多一分环保执法的刚性力量,就多一分“绿色增长”的倒逼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市环保部门采取强制鉴定的方式,赋予监测数据以法律效力,正是跳出执法不力的有效之举。一方面,实现了对污染企业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另一方面环保执法有据可查、有法可依,能极大增强对企业的威慑力,防止任何形式的“跑冒滴漏”行为。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