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45,章女士来电:我有个很奇怪的事情不知道应该找谁求助。我昨天中午发现,腰间突然长了一颗“痣”,突然冒出来的,拉拉有点疼。看看会疼,我觉得还是不要去碰它,我就没理它。
今天早上我睡醒起来一看,这颗痣变大了,我觉得不对劲。
我就用根头发丝给它弄下来了。没想到,弄下来之后这颗“痣”会动的,仔细一看是只虫子,是只有八只脚的虫子。我身上的伤口比虫要大一点。虫子掉下来之后还能爬的,现在还活的。
爬野山回来
身上长出了一颗“痣”
记者王真核实报道:章女士说,要说这两天有什么特别事情,那就是上周六爬山,爬的是没有台阶的野山,在萧山那边。爬山对章女士来说,也不算稀奇,她们有一群小姐妹,每半个月爬一次山,有些是开发过的,有些没有。
章女士56岁,住在城西,身体蛮好,爱说爱笑,人家都叫她章大姐。
“这次爬山,我们的主题是摘青梅,就是树上的野梅子,酸酸的。我经常爬山,有经验,山上蛇虫鼠蚁都有,我穿了长袖长裤,爬热了,都没敢脱。不过,中午,我们一群人坐在草地上吃饭,铺了塑料纸的。”章大姐说,一路上也没感觉到身子哪里痛哪里痒。
前天周三,爬山后第4天,章大姐换衣服,摸到腰间有颗突起的东西,照着镜子一看,芝麻大小的一个黑点,使劲抹,抹不掉,抠抠还有点痛。“难道新长了颗痣?”章大姐说她当时觉得很奇怪。
第二天,章大姐一早起来,再照镜子,“痣”竟然大了一圈,成了黄豆大小。章大姐更加想不通了,痣还会一夜长大?
章大姐想起老一辈人的土办法。她拔下一根头发,对准“痣”绕一圈,打个结,抽紧,“痣”竟然掉下来了,它还在轻微抖动,定睛一看,有8条腿——这不是痣,是一只虫子,章大姐大叫“好恶心”,忙不迭找个瓶子装起来。
这颗“痣”其实是只蜱虫
2010年曾导致河南省18人死亡
章大姐的儿子把虫子拍了照片后,传给了都市快报。
照片上的虫子,很像之前都市快报报道过的蜱虫。2010年9月,河南毒蜱(音同皮)虫导致18人死亡。
昨天下午,章大姐和儿子带着装有虫子的玻璃瓶,赶到市中医院,皮肤科陶承军主任一看,“没错,就是蜱虫。”
陶承军说,虫子第一天芝麻大小,第二天变成黄豆大小,是它在吸血。
给章大姐做了血常规检查,白血球和红细胞水平有点高,有轻微感染。
陶主任说,如果蜱虫带有致病物质,潜伏期在1周-3周之间,其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再到医院来复查。
章大姐还很后怕,儿子告诉她,这个虫子不能硬生生拉下来,万一半个身子或者头脚留在身体里,甚至得做手术取出。
陶主任说,章大姐算运气的,弄下来的虫子很完整,身体里没留有虫子的残体。有些病人用火烤、用夹子都拿不出来,如果是硬蜱,硬拉更可能留半个在人体里,导致发炎。
如果以后大家再碰到这种情况,被蜱虫叮上了,最好马上来医院。医生先拿纱布蘸上乙醚,然后按在蜱虫上,几分钟后,虫子被麻翻了,再用钳子轻轻一夹,就拔出来了。
野外游玩回来
身上长出“小包”要警惕
陶主任,他们医院每年会收治两三例被蜱虫侵袭的病人,基本都在夏天。
“我们江南的蜱虫,相对中部、北部地区来说,温和一点。卫生部门做过调查,南方的蜱虫带有致病物质的比例较低。”陶主任说。
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浙江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所凌锋医师说,蜱虫主要厉害在两个方面:首先,蜱虫叮咬宿主,吸他们(它们)的血,血液流失引起皮肤过敏、溃烂,再释放蜱瘫毒素,导致宿主瘫痪,甚至是呼吸衰竭死亡;另外,它还是各种疾病的传播者,病毒、细菌、寄生虫都可以通过蜱虫传播,能通过蜱虫传播的感染性微生物有192种,蜱虫也被称为人类疾病的“潘多拉魔盒”。
蜱虫,学名蜱,俗称壁虱,民间也称草爬子。蜱虫喜欢吸血,没吸血前只有虱子大小,吸饱后可以变大100倍,身体从灰色变成暗红。蜱虫种类很多,大系分硬蜱和软蜱,全世界大概有800多种。江南以软蜱为主,河南、内蒙古等中北部地区以硬蜱为主。
问了杭州市几家医院,浙医二院、市一医院、市三医院等皮肤科医生,都碰到过被蜱虫咬的病人。这些被咬的病人,有3个特点:被咬之前,都去过野外,比如人比较少的公园和野山;被咬的地方在后颈、耳后、腋下、大腿内侧、会阴部等较为隐秘的地方,不留意不太会发现;被咬的时间集中在7-10月,夏天较多。
也提醒大家,去野外游玩回来后,发现身体上长出“小包”要警惕。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