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9日讯 “听了这么多专家的观点,那么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现在,我们的教育仅仅是为了培育未来的消费者,我们将来应该怎么让学生增强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呢?”昨天在第二分会场,主题是“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发展前景”,大家发言完毕后,一位法国前驻中国大使的提问引发了现场热烈讨论,话筒一度十分抢手,主持人不得不多次提醒大家按照顺序来。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柏乔,最早抢到话筒:“现在很多日常生活用品不能循环利用,科学家和企业家在支持呼吁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可以对科研工作者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在科研生产新产品的过程中,更加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可以影响到普通人。”
美国作家威廉姆很赞同提问者的观点,“将来还会不断有培养消费者为目标的教育出现,这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做出改变,比如政府提供免费教育,逐渐加大生态教育的成分,使学生在关注生活质量之外,也能关心生态环境。”
“丹麦有很多环境方面的教育提供给学生,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课堂之外的生态环保教育向学生和公众提供,让学生意识到,开着大排量跑车炫耀,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恰恰相反,如果人们有低碳节能的房子才是更潮更有品味。”来自丹麦奥尔堡大学的费恩·阿勒说。
“我一直是搞教育的,生态文明的教育不应该只局限在校园里。”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文虎说,“最深刻的教育来源于痛感,中国有句老话叫痛改前非。以前我们在丽江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工作过,那里非常贫穷,为了赚钱,当地村长带头砍树,一棵大树只卖几十块。我们工作小组在那里工作了几年,最后帮他们找到了不砍树还能赚钱的方法,制定了村民公约,建立了生态合作社,这就是痛改前非的一个例子。所以,保护环境能不能比破坏环境带来更多的利益,对老百姓来说,可能比一般的生态教育更加有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