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开的是一个厨师包里的干冰,为保食材新鲜,他带了一瓶干冰去参赛
干冰遇热会膨胀800到1000倍,切勿密闭储藏
浙江在线05月20日讯 陈师傅是杭州一家饭店的厨师。昨天一大早,他带着巧克力酱、奶油等等食品原料,要赶去上海参加一项烹饪大赛。早上7点45分,陈师傅坐在了杭州城站火车站的候车室里。
突然,随着一声巨响,从他放在边上的包里,巧克力酱和奶油猛烈地四散喷射出来,飞溅到了边上的旅客身上!
这是什么情况啊?被吓到的旅客们面面相觑。得到消息的城站派出所铁警第一时间赶过来,但是一时也闹不明白怎么就发生了如此蹊跷事。
愣了那么一两秒钟,看看身边旅客们被奶油巧克力酱喷了一身的狼狈相,再看看满地的塑料片,陈师傅一拍脑袋,猛然反应过来了——
坏了!一定是我包里的干冰炸开了!
厨师带着干冰
是为了保持比赛食材的新鲜
稍有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干冰乃是固体二氧化碳,温度为-78℃。人们最常见到它的场合,就是舞台上喷射出来,用于制造气氛的“白烟”。
作为厨师,陈师傅很明白,低温的干冰可以作为食品的制冷保鲜剂。这也是他今天带干冰的初衷——路上,可以让自己带的食品原料尽量保持新鲜。
不过,陈师傅这次疏忽了一下,他把干冰装在了一个塑料饮料瓶里,而且将瓶盖拧紧了。这样一来,这些干冰就处于密闭的状态,一旦受热,固体变成气体,体积要膨胀许多倍(可以高达800到1000倍),一下就把塑料瓶给炸裂了。
瓶子炸裂,贴着放的巧克力酱和奶油自然就都喷射出来了。幸好,这些食品原料都是软乎乎的,除了弄脏衣裤和行李,边上的旅客都没有受什么伤。不过陈师傅还是感到很不好意思。
铁警在搞清了事情的原委之后,又对陈师傅一番警示,希望他以后小心再小心,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铁警也发出预警,提醒市民注意。
干冰惹祸
并不是第一次发生
这确实是一个小概率的事件。不过,因此造成险情的,也确实存在。
就在前几天,央视曾报道了这么一则消息:
为了过生日,北京市民吴女士买了一个冰淇淋蛋糕,当时随蛋糕到手的还有作为制冷保鲜剂的干冰“冰柱”。店家没告知,吴女士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只觉得好玩,就把“冰柱”放进了空矿泉水瓶,然后随蛋糕一起放进了冰箱里。哪里知道,事后“冰柱”炸裂了瓶子,甚至把冰箱门都炸飞了。专家当时解释,干冰的温度比冰箱要低很多,亦是受热膨胀导致了险情的发生。
本报去年11月也曾报道过,余姚某学校校庆,有孩子在跳舞时,被舞台上不当喷出的干冰冻伤了。
记者随后走访了丹比艺术蛋糕、亚都蛋糕、可莎蜜儿等几家门店,他们都表示,未曾使用干冰来冷藏。一般就是将产品放进冷藏柜,保持0到4度的温度,保质期为两到三天。
另一家杭州食品企业表示,干冰毕竟不如冰块那样可以方便取得,企业是不会交给顾客使用的。但是,如陈师傅那样,海鲜等食材若要长途保鲜,可能会用上干冰,因为它不会化成水那样的状态而弄湿东西。但这种情况下,还是厨师等专业人士使用干冰较多。
储存干冰
切忌密闭或跟液体混装
记者采访到了杭二中的化学老师林肃浩。
林老师说,作为固体二氧化碳的干冰对环境污染很小,且不会化成液体状态,所以多被餐饮企业用来当成制冷保鲜剂,但普通市民使用确实不算太多。
林老师提到,干冰的储存确实有讲究,最好还是用钢铁质地的瓶子或罐子储存,并且不要密闭,否则确实容易因为受热,固体转化成气体,使得容器壁受到的压强增大,导致险情出现。
同时,下面四条使用干冰的须知,请大伙儿一定来看看:
一、千万不要让不懂事的孩子接触到干冰,防止因不慎而冻伤;
二、不要用手直接抓取干冰,而要套上厚实的棉手套之后再拿,或者用钳子夹取;
三、切忌让干冰处于密闭的空间之内,一定要保证通风;
四、不要让干冰与任何液体混装。
【新闻鲜晨多】5月24日:90后走上工作岗位 自食其力作为就业的第一目标
【新闻鲜晨多】5月23日:超过7成受访者投了反对票 停车费上涨就能治堵吗?
【新闻鲜晨多】5月22日:关了一个半月的禁闭 西湖边孔雀天鹅即将恢复自由身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