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5月21日电(记者周竟、黄小希、双瑞)12年前,18岁的尚贞涛兜里揣着42元钱,从老家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杭州的一所大学报到。当时,他最大的愿望是能通过打工把大学念完。他自己也想不到,12年后,30岁的他已是身家千万的企业主。
改变尚贞涛人生的,是创业。从280元办网站起步,到现在拥有5个项目公司,他的企业成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带动近200人就业。尚贞涛本人也获得杭州市优秀创业导师称号,常到高校为大学生指点创业之路。
在国内,无数年轻人都有创业梦想。年轻人的创业活动,也为建设富强中国注入了力量。
“年轻人创业成功有多难?”记者问。
“很难,穷学生创业更难,但若你愿吃苦,够勤奋,肯学习,再加上坚持,机会总会降临。我的故事就是证明。”
1983年,尚贞涛出生在湖北广水一个偏远的山村。父亲在他出生不久后就查出患了直肠癌。当时家里经济拮据到什么程度?一次,尚贞涛穿着全身上下都打满补丁的旧衣服,向母亲讨20元钱买一件新外套。母亲给他一巴掌说:“你是要读书,还是要新衣服?”
高中毕业,尚贞涛考上了浙江理工大学。2001年10月,他揣着42元去学校报到,尽管学校为他的学费问题做了绿色通道,但他还是被入驻宿舍需要缴100元才能拿到的饭卡和钥匙挡在了门外。无奈之下,他跟班主任借了100元。
尴尬的事情不止一次。第一次上电脑课,老师让大家开机,从没摸过电脑的尚贞涛连开机按钮都没找到。
“开始的时候难免自卑,但正是这种差距让我更有奋进的动力。”尚贞涛说,他推销过辅导书,卖过锁,当过办公室助理,最忙的时候还得给五六个孩子当家教。“自己就像一个陀螺,为生活而奔波。”
不过,苦难没有打磨掉一个年轻人上进的心。靠打工解决生活费后,不服输的尚贞涛又琢磨着做点“稍大的事情”。
尚贞涛就读的学校在下沙,当时属于杭州刚刚开发的新城,集中了很多高校和居民。已经学会电脑的他就和几个朋友讨论,建一个网站介绍下沙的吃喝玩乐,方便本地新居民的生活。
说干就干,几个同学凑了280元钱,注册了一个域名,建成一个简单的网站。这个网站起名“下沙网”,如今已成为国内区县级门户网站的成功样本。
“不过过程远没有想象的顺利。”尚贞涛回忆说,当时有一个企业赞助他们,但一段时间后这家企业突然撤资,导致他们难以为继。途中,参与创办的多位同学选择退出,最终只剩下包括尚贞涛在内的3个人。“那时没想过一定要怎么赚钱,只是觉得这样放弃太可惜,挺多网友觉得我们的网站办得不错,方便了他们的生活,是这些坚定了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尚贞涛团队选择了坚持。在接下去的两三年里,他们靠没日没夜给别人建网站打工支撑“下沙网”的发展。到了2006年,终于出现转机。
“我记得很清楚,第一笔大广告是5万元,高兴坏了。”尚贞涛说,到了2007年,他们网站的收入达到100多万元。此后,他们立足下沙多元发展,启动了软硬件及公益服务等多个项目,现在累计营业额达到几千万元。
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为什么自己的网站能逆势而上?尚贞涛总结说:“我们以免费服务本地用户为宗旨,用户得到好处,自然受欢迎。”
梦想可以很大,但支点必须很实。利他主义,成为尚贞涛创业的重要理念。他将公司的宗旨定为“做一份事业,福一方百姓”。“创业首先是要承担社会责任,其次才是赚钱。这样的创业者才能成为未来的企业家,才能走得更远。”尚贞涛说。
正是因为这种理念,尚贞涛在公司刚刚盈利的时候就开始做公益:他的公司与当地政府先后投了100多万元在下沙建设了“大学生创意集市”,免费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摊位;成立了“下沙义工联盟”等一批义工联盟,组织爱心人士为别人提供帮助;尚贞涛个人也坚持资助贫困学生,他常用自己的故事鼓励贫困学生“起点不决定终点,决定终点的还有加速度和方向”。
“中国梦,需要我们年轻人的努力。不论创业还是就业,责任与爱心都是我们年轻人不能丢掉的两个品质。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走在温暖和希望的路上。”尚贞涛说。
- 大学生自绘水质"体检"表 浙江一半"母亲河"不能游泳
- 2013年衢州创业文化周闭幕 参与人数1万余人
- 收入与工资不匹配 企业招聘与大学生就业困难并现
- 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落地企业开花结果
- 新居民渐成嘉兴电大学历教育“生力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