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忠元
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 浙派人物画的开创者、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美院教授宋忠元先生,因病于5月23日17时在杭州去世,享年82岁。宋忠元先生的追悼会将于5月30日上午十时在杭州市殡仪馆举行。
宋忠元的工笔人物画享誉画坛,影响深远。杭州岳庙大型壁画中的《郾城大捷》,就是宋先生吸收了山西元代永乐宫道教壁画重彩装饰风格的代表之作。
他与李震坚、顾生岳、周昌谷、方增先五位先生,被共同尊为浙派人物画“开山五老”。
近前,他的代表作《邓白先生像》与其他四位先生的代表作品一起,刚刚在南山路中国美院美术馆的《大师与庙堂》展览中展出。
一年多前查出重病
他坦然处之
宋忠元先生师承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名师,曾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协会副主席等职,桃李满天下。如今美院国画系主任尉晓榕等大批活跃在当代画坛的国画家,都曾受教于他。
前晚,从中国美院青年工笔人物画家、王一飞副教授的微信中,记者得知了宋忠元先生去世的消息。作为宋先生晚年教授指导的弟子,王一飞自1998年起得先生的专业指导,在15年里始终陪伴先生身边,是他晚年最亲密的学生之一。
“在一年多前,宋先生查出患肺癌晚期,然而他总是一副坦然处之的样子,心态乐观,我们都佩服他的大家风度。”
王一飞说,宋先生留给人们的印象,总是一头银发、平和慈祥。他平易近人,特别喜欢和学生们谈心交流。
就在2011年病发前不久,80岁高龄的他还仔仔细细地观摩了中国美院的毕业生作品展,并和众多师生交流。
生性耿直的宋先生,非常支持年轻人的艺术创新。“85新潮美术运动”时,年轻艺术家们的尝试大胆前卫,在那个依然保守的时代受到各种争议。时任中国美院副院长的宋先生,总是站在学术立场,支持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正是在众多老先生的关怀和庇护之下,诞生了谷文达等一批今天蜚声国内外的当代艺术家。而宋忠元先生,也被视为“85新潮美术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宋先生的一生淡泊名利,因此他的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上流通的并不多。近年来,宋忠元先生将自己的工笔创作、速写等数十幅作品捐献给浙江画院等单位。
最后一张工笔创作
表现当代都市题材
在浙派人物画“开山五老”中,宋忠元与顾生岳先生以工笔见长,其它三位以意笔见长。
宋忠元先生曾经谈到,之所以成为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比较标志性的事件,是上世纪50年代与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一起,随老师邓白到敦煌莫高窟临摹古代壁画。回来后,他们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了浙派人物画的典型面貌。
生活,这正是宋忠元先生的艺术人生中始终围绕的主题。
从早期的以傣家青年男女和村姑为对象,颇具抒情意味的工笔肖像画;到为岳庙绘制大型壁画《郾城大捷》,吸收了山西元代永乐宫道教壁画的重彩装饰风格;再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转向描绘青年学生、江浙蚕农、姑苏少女以及一组历史人物肖像,特别是《全家福》一类兼具年画喜庆风格的作品。
很多人还记得2006年5月,宋忠元先生与妻子杜曼华女士,共同在南山路恒庐美术馆举办了画展,展出了他们多年来的作品,那是先生最后一次举办大型的展览。
之后的岁月,先生依然勤奋,尽管晚年的眼疾令他的创作十分辛苦。
“工笔画对于造型要求极高,很讲究写实与准确性,这些年,先生常常说,因眼疾所致看线有点扭曲了,起稿子比较吃力。所以画的时候,他经常要把一只眼睛眯起来,即使如此,宋先生仍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创作态度。”
去年初夏在浙派书画研究院的一场笔会上,宋先生谈性浓时,和王一飞提到想在创作上继续求新,如在人物的造型表现上不断突破和探索新的形式语言。
王一飞说,先生最后的一张工笔人物画创作,表现内容是现代都市题材“车模”这样时尚的主题,“因为笔墨当随时代,宋先生生活在今时今日的大都市之中。在这张画里,先生把中国传统仕女画的表现与时代风貌有机融合,体现了浙派人物画所倡导的反映生活的创作精神。”
宋忠元的工笔人物画享誉画坛,影响深远。他与李震坚、顾生岳、周昌谷、方增先五位先生,被共同尊为浙派人物画“开山五老”。
研讨会现场被还原成了28年前赵无极在美院讲学的样子。
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学生昨聚首美院追忆大师——
他改变了我们观看的方式
本报讯1985年5月,赵无极回到杭州的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给27个来自全国各高等美术院校的师生,做了为期一个月的讲习班。
28年过去了,昨天,在同一个地方,当年讲习班的部分学生再度聚首,追忆这位刚刚去世的大师。
这位祖籍江苏镇江的大画家,生于北京,学艺于杭州,成名于法国,逝世在瑞士。赵无极4月9日离世后,所有这些与他发生过关系的地方,都掀起了纪念热潮。巧合的是,4月9日正是他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的建校纪念日,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
昨天这场纪念研讨会的环境,被布置得十分有意境,现场还原成了28年前赵无极在美院讲学时的样子。
静物和画架摆在教室中央,一面墙上挂满当年学生创作的模特写生,另一边是赵无极和27位讲习班学生的集体合影,甚至还有美院的学生在现场画静物,恍然如时间倒流。
在这样的氛围里,参加研讨会的人都“入戏”了,怀旧情绪满满。
天津美院的前任油画系主任孙建平,把赵无极讲学期间的所有录音都悉心整理出来,编成了一本厚厚的《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这里面不但有全部的课堂笔记、讲学录音、师生作品,连赵无极亲笔写的信都收进去了。
当年的同学看到这份笔录,一下子又回忆起28年前的种种细节,感慨良多。
“赵先生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让我们看到他画面的‘呼吸感’和活性。”来自武汉美院的画家魏光庆说,“他的画,基本上就是用一个大板刷一层一层刷出来的。”
“赵无极来了以后,大板刷卖得特别快。”中国美院油画系主任杨参军笑道,“其实1985年的时候,中国的美术教育还比较传统。我们请来赵先生,他是画抽象画的,谁也没想到,他会让我们画模特写生。当看到赵先生拿大刷子一抹的时候,我们找到了视觉感受里鲜活的一面,这是他带给我们写生理念的惊喜。”
“要在一个月里打破我们教学中死板的框架其实很难。”中国美院油画系副主任章晓明说,“所以他首先打破的,是我们观看的方式。”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