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浙江兴业银行旧址大楼静静伫立在中山中路开元路口,已逾90年。
这幢气派十足的西洋古典式建筑,总会引来路人们的驻足流连。大门台阶两边是爱奥尼亚双柱式门楼,柱身是苏州金山花岗岩,建筑中部的钟楼气势宏伟。喧闹街头,不时有拍照的新人在楼前摆Pose取景,整点时分,大楼顶部的钟塔还会发出洪亮的报时声。
本月,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浙江兴业银行旧址作为杭州主城区唯一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成功晋级“国保”。其实,上城区域内入选“国保”的历史文化建筑已经有长长的一串名单:凤凰寺、闸口白塔、临安城遗址、胡庆余堂、胡雪岩旧居等,共12处之多。
上城区是杭州历史遗迹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城区,荟萃全市一半以上的历史建筑、街区。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上,上城区近年来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八种修缮手法,“复活”了一批“藏在深闺”的历史建筑;融入多种功能元素,让历史建筑得到更好的利用;将零散的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形成完整、相互衔接的整体格局……
在上城区的精心呵护下,那些隐匿在角落里的老建筑,因此灵动起来,默默延续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脉。
上城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75处;杭州市历史建筑六批共172处,历史文化街区7处、历史地段10处。
【五柳巷】
东依建国南路、西达城头巷
源于南宋的一个皇家小御园,名为“五柳园”。
2010年7月底,综保工程启动。去年9月,约7万平方米老房子修缮工程竣工验收。
【湖边邨建筑群】
长生路与蕲王路交叉口
由原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张义纯投资修建,堪称当年西湖边的“高尚公寓”。
2008年初,改善工作启动。今年基本完工。
【王文韶故居】
清吟巷127号
建于清末,原为清末重臣、大学士王文韶府邸。
2008年下半年,大学士府的一期修缮工程竣工。其余部分2010年启动。
【朱智故居】
金钗袋巷87号
清光绪年间兵部侍郎朱智的老宅。
2009年5月开始维修,10月下旬初步完工,12月落成典礼。
修旧如旧,西湖边的老建筑“复活”了
西湖边,长生路与蕲王路交叉口,有4幢青砖黛瓦的里弄式建筑引人注目。北面入口的石库门门楣上,隐约刻着“湖边邨”的字样。
穿过弄堂,巷子里立着一块石碑:“湖边邨建筑群,杭州市历史建筑,20世纪30年代联排式里弄住宅群……”显示此处颇为久远的历史。门楣浮雕、清水砖墙、屋顶露台、百叶窗扇等,整个建筑群落透着浓郁的民国范儿。
“我们按照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的。脚下的这些青石板,你别小看,现在快成绝版了。”陪同采访的湖滨指挥部陈师傅告诉记者。原先铺设的青石板属上世纪20年代的石材,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他们花了不少心思,最后从江苏订了一批回来。这些修补过的青石板路面,跟原先的相比,肉眼难以分辨。
湖边邨弄堂内,并排的东、西两列里弄建筑组成了整个建筑群。东边,是韩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这里曾历时五年大修纪念馆,分三个展厅,复原了上世纪30年代旧貌。去年,这里还进行了一番“锦上添花”的修缮,原先的玻璃天窗更换了,恢复至砖瓦屋顶。
正对着韩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的,是一排普通人家的住宅。“当时修缮的时候,不少人家搬走了,还剩下这几户。”陈师傅说。记者看到,每家窗台下都有一盆绽放的喇叭花,煞是好看。每一户人家装上了独立厨卫,干净明亮。这一切,都是修缮工程的杰作。
在修缮之前,这里住了90多户居民,搭建了不少违法建筑,墙面油漆色彩脱落,空调外挂机位置凌乱,整个环境跟西湖格格不入。“修缮工程共拆除了43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同时通过更换构件、加固结构等手段消除了房屋危险隐患。”陈师傅说。
弄堂最深处,穿过一面石库门,一幢有西洋特色的建筑映入眼帘。此处是“隐庐”,民国时代的花园别墅,曾是国民党少将吕民贵的旧居。在陈师傅的指点下,记者看到,墙面呈“拉丝”状,凹凸有致,用手一摸很有质感,这种墙面的技艺现已失传。修缮时,师傅们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曾尝试多次。记者在一堵修补过的墙面看到,除了颜色略有差别,“拉丝”的效果几乎以假乱真。
整个湖边邨建筑群,2008年开始修缮,这些年又陆续增加了一些设施,特别是去年引进了一家精品酒店,入驻湖边邨西边的建筑群里,很快就要对外营业了。
湖边邨建筑群,只是上城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较为成功的一例。截至去年底,上城区已完成实施135个保护性修缮(整治)项目。今年还计划启动历史建筑修缮32处,完工10处。上城区始终按照“能保则保、应保尽保、修旧如旧、最小干预、适当发展”的工作原则,采用“保真、修复、改善、整饬、置换、加建、新建、迁移”等八种手法,推进区内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效果显著。
合理利用,拍卖企业“藏身”名人故居
历史建筑是有生命的,承载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如何让老建筑焕发活力,延续其文化生命力,上城区进行了有益探索。
热闹的清吟巷里,藏着清代最后一位“宰相”的府邸——王文韶故居。白墙黑瓦,雕梁画栋,轿厅迎客,还有雅致的天井花园。
府邸门口,高挂一块烫金的招牌:西泠拍卖。入口处绿意盎然的盆景,深宅内随处可见的檀木桌椅、古代字画,给院落带来古朴的气息。只有当穿着鲜艳T恤的人在眼前晃动,才将人一下子拉回到现实。
“当时租给我们的只是空荡荡的宅子,而如今添了很多家当,这里才有了生气。”西泠拍卖的工作人员小刘告诉记者。
2009年年底,以古代书画见长的西泠拍卖正式入驻王文韶故居。当初考虑要不要让西泠拍卖入驻王文韶故居之前,有关部门做了一番严苛的论证。在严格执行保护协议的前提下,多方达成共识,让一家传承西泠印社百年文脉的文化企业进场,“不仅不会破坏这里的古雅之气,反而会让这里焕发出新生机”。
如今,西泠拍卖已成为了王文韶故居的新主人,主动承担着日常修复工作。屋顶的每一片瓦,他们都要翻过,有时候鸟粪留在瓦上,他们都要小心擦拭,甚至会更换瓦片。院落里,还有两棵香樟树生长茂盛,每年都会修剪枝杈,精心呵护。“去年我们对整个老宅子的修缮费共用4.8万元。”小刘说。
这笔钱,对西泠拍卖来说,很值。借助名人故居的文化影响力,西泠拍卖的事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5年,公司全年拍卖总成交额有4亿元,2011年已经达到26亿元。尝到甜头的西泠拍卖,还把目光盯向了其他名人故居。
拍卖公司藏身名人故居,这只是“老宅重生”的一个成功个案。在上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朱智故居修缮完工后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的展示使用;2011年7月,钱学森旧居在保留部分作为展示钱学森生平事迹外,其余部分则用作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市民游客免费参观。
上城区对修缮后的文物、历史建筑,合理规划用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中来。文化创意、保留居住、商业办公、展览展示……当历史建筑融入了这些功能后,更接地气,也更有人气了。
成片推进,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
一提起中山中路,老杭州们都有着浓厚的情结。
在这条长约2公里的路段上,至今仍保留着凤凰寺、于谦故居等近十处文保单位及方裕和、高义泰、九芝斋、豫丰祥等数十家“老字号”,街道两侧还分布着银行、店铺、民居等多种历史建筑类型,既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有仿西方古典和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是杭州近代历史建筑最集中、反映杭州历史变迁最为丰富的街道。
前几年,借着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的“东风”,中山中路历史街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将其周边散布的诸多历史街区,比如五柳巷历史街区、十五奎巷历史街区,清河坊历史街区、元福巷历史地段、兴安里历史地段、平远里惠兴里、中山中路南北历史地段等,加以整合链接,从而形成以中山路为发展轴线、横贯杭州古城的历史街区群,以此梳理杭州城市的发展脉络,集中展现杭州的历史变迁。
如今的中山中路,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杭州建筑历史博物馆”,是一条宜居、宜商、宜游的特色文化历史街区。一步一景间,浓郁的市井气息扑面,杭州历史发展的脉动可以清晰地触摸到。
从历史建筑点的修缮,到坊巷整治,再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打造,上城区按照“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区”思路,以把空间分布相对零散的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形成完整、相互衔接的整体格局。
包括中山中路历史街区在内,上城区已打造了七条历史文化街区,包括清河坊历史街区、五柳巷历史街区、十五奎巷历史街区、湖边邨历史街区、小营巷近代民居风貌区等,宛如镶嵌在城市的一条条华美项链,散发着独特的光彩。
- 习近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 八字桥历史街区将建大运河遗产馆 七八月份将开放
- 新昌县94岁数学教育家筹资百万修缮老屋
- 会稽山古香榧群成"国遗" 能否"世遗"月底知晓
- 得益于永昌堡的保护 新城村实现古貌与新颜交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