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到医院看望病中的母亲,病房外的父亲表情沉重。记者刘波摄
浙江在线05月29日讯 不知道读者是否还记得,6年前的5月20日(当天为2007年的全国助残日),本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无臂博士生王争用嘴和脚书写灿烂青春的励志故事。第二天,本报又刊发了题为《“王母三迁”陪儿读书十年》的后续报道,王争背后的伟大母爱感动了很多人。
“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带出温暖永远在背后,一生眷顾无言地送赠,是你多么温馨的目光,教我坚毅望着前路,叮嘱我跌倒不应放弃……”王争说,每次听到这首Beyond写给母亲的经典老歌,他都会热泪盈眶。
9岁因意外触电失去双臂,王争在母亲唐惠珍的坚持下,学会了生活自理,学会了用脚和嘴写字,坚强地继续着学业。在母亲“不要放弃”的鼓励下,王争考上了浙江大学,更成了中国第一个重度残疾经济学博士。2008年,王争赴英国诺丁汉大学留学深造,2012年9月学成回到宁波,成为宁波诺丁汉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正当王争与家人开始憧憬美好生活的时候,又一个“大浪”向这个家庭扑来:一直为他付出的妈妈患上了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如今,唐惠珍的手上插满着针管,以后还需要骨髓移植……现在,换王争对妈妈说:“妈妈,我们不放弃。”
●妈妈的谎言
手臂没了,
科学发达了能装上
现年58岁的唐惠珍家住北仑,她曾是当地一家电缆厂的工人,丈夫王相朝是同一家企业的员工。儿子王争出生于1982年,从小活泼机灵。
“看到那双被电烧黑的手,我差点晕倒。”唐惠珍曾向记者回忆起当年王争遭遇的那场劫难:1991年4月30日下午4点多,王争来到妈妈厂里,等妈妈下班一起吃晚饭。活泼好动的他走进了工人忘记上锁的变压房,爬上变压器下的台阶去捡一根废旧灯管,结果小手触到了高压电线……
“大概晕了几十分钟。”王争说,他当场被电晕,过了一阵才苏醒过来,自己找到了妈妈,随后被送到市第二医院抢救,当天深夜被转到上海一家医院。上海的专家们为他动了手术,保住了他的命,但他却永远失去了双臂,被认定为一级残疾。
“他哭了三天三夜,一口饭也没吃。”唐惠珍说,在上海治疗2个月后,王争回到家里,连走路都要摔倒,有时还滚下床,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刚练习自己洗脸时,脸没洗干净,水却泼了一身;刷牙,牙刷放不到嘴里,牙膏却涂了一脸;穿衣,脑袋经常从袖口钻出;吃饭,撒在桌上的要比送进嘴里的多……更让唐惠珍担心的是,王争可能会“觉得自己一辈子就这样‘废’了。”
为了让孩子恢复生活的信心,唐惠珍和丈夫一起安慰王争说,以后科学发达了,可以装上跟原来一样的手臂,还买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给王争听,要他像保尔那样坚强。
●妈妈的鼓励
你还有脚、有嘴,要把自己看成正常人
唐惠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有时疼得大汗淋漓。一天早上,腰疼难忍的她给儿子买药回来,发现儿子倒在地上,身上湿淋淋的,脸盆、毛巾、漱口杯掉了一地。唐惠珍一阵心酸,连忙去扶儿子,一不小心自己也滑倒在地。
她忍受着腰痛扶起儿子,对孩子说出了实话:“孩子,你的手臂再也不会长出来了,可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你要把自己看成正常人,你还有脚、有嘴!我们一起加油!”望着满脸是汗的母亲,王争含泪点了点头。
“我们家王争特争气。”唐惠珍说,他开始自觉地练习平衡,每天像舞蹈演员那样压腿,一站就是2个小时。
为了训练脚趾的机动性,王争将一双筷子插在脚趾间,锤炼自己用脚趾做事。为了充足施展嘴的作用,他嘴里总是咬着一支钢笔……
在母亲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磨砺,王争能自由奔跑,还学会了用脚洗脸、刷牙、吃饭、穿衣,生活能基本自理。
王争受伤3个月后,唐惠珍把他送回原来的班级就读,她对王争说:“你能赶上功课的,你不会比人家差。”不久,王争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用脚和嘴写字,老师、同学都很敬佩他。
王争说,他从此找回了信心,再也不把自己当作残疾人,而以普通人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学习。他的学习成绩提高很快,每次考试总是全班前列。1995年6月,即将小学毕业的王争得到了“宋庆龄奖学金”,这在他所在的小学是第一人。
●妈妈的陪读
三次搬家,贴身照料四处求学的儿子
上初中后,唐惠珍为照顾儿子的生活,毅然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下房子陪读。王争想住校,母亲劝他:“王争,你没有双手,生活不便,回家住吧,我照料你!”
王争十分渴望有台电脑,妈妈满足了儿子的愿望。每天晚上王争打开电脑,10个脚趾在键盘上开始乱按一气。他没有想到,脚趾操作电脑,尤其是学打字,比写字要难得多,脚趾须要足够的定力和耐力,稍一偏差,脚趾就会“飞”到其他按键上,王争显得烦躁甚至有些气馁。唐惠珍在一旁鼓励他:“学电脑这种细活心焦不得,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王争以优良的成绩考入北仑中学念高中,父母又花了积蓄在学校四周买了房子。每天放学回家,唐惠珍已做好热腾腾的饭菜放在桌上。上晚自习,母亲经常站在学校门口去接儿子。遇到雨天,唐惠珍总是打着雨伞将儿子送到学校。
王争知道,自己失去了双臂,只有在学习上超群绝伦,才能弥补人生的缺点和遗憾,才能回报父母的付出。王争先后获得过宁波市“三好学生”、宁波市“十佳”少年等殊荣,还成为学校唯一一名学生党员。儿子不在家的时候,唐惠珍翻看儿子那一张张奖状,常常会眼眶湿润。
2001年7月,王争参加高考获得了659分的优异成绩,但因为体检不合格,他的档案被挂了起来。为了能让儿子上大学,父亲王相朝多次找到省、市残联和市高招办等有关领导,并8次到浙江大学请求学校录取王争。一次偶然的机会,时任浙江大学潘云鹤校长看到了王争的材料,感动之余,破格录取了王争。
唐惠珍双手捧着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时就喜极而泣。
儿子要出远门读大学,唐惠珍夫妇商议后决定,去杭州租房,由唐惠珍陪读,直到儿子大学毕业。唐惠珍几经周折,在杭州西湖区租下一套50多平方米的破旧居室,月租金1200元。
王争知道家里为此付出的艰辛,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上大二后,他坚决不让母亲再陪读,向母亲保证能照顾好自己。唐惠珍拗不过儿子,只好退了房子回老家。
王争住校后,与王争同居一室的3名室友都想帮他做点什么,但当王争搬出一台带去的电脑开始摆弄时,他们都呆住了。那晚,王争脱掉鞋袜,抬脚拧亮台灯,坐在椅子上用双脚娴熟地敲打键盘,看消息、逛论坛、发帖子、打印材料、处理邮件……王争得心应手。
桌上的手机突然响了,他抬头从桌上叼起一支笔,用笔尖按下接听键,俯身趴在桌子上,很快用肩膀和下巴夹起手机接了电话。接完电话,王争用嘴咬着笔,写下几行英语,笔迹精美。然后他用笔尖发起了短信,速度甚至比正常人还快。看到这里,3名室友惊叹:“王争,你了不起!”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