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30日讯 编者按:
一群身上散发着“最美”光芒的普通人,让衢州这座有着1800年建城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浙西古城的名字广为流传。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爱抒写了一个又一个不凡的“最美故事”。
如今,这些“最美衢州人”和他们的事迹,正凝聚起“诚信、责任、仁爱、奉献”的衢州人价值观,引领着各行各业的衢州人继续践行“最美”新篇章……
5月28日,百场“最美衢州人”巡回宣讲报告会在我市工人文化宫拉开帷幕。11位“最美衢州人”代表或相关事件的亲历者走上宣讲台,还原这些“最美故事”发生的经过、讲述他们的点滴感悟。本报现将宣讲内容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最美就是把诚信之火燃得更旺
报告人:
衢州市残联徐一红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诚信盲人推拿师”汪南南的故事。
汪南南,是柯城区双港街道汪村村人。他曾经有过快乐的童年。然而,14岁那年,他不幸被篮球砸中眼睛,视网膜剥离,造成双目失明。2009年,汪南南凭着推拿手艺,开了一家推拿店。经过三四年的细心经营,到2012年,店里就有了稳定的顾客群,小店开始赢利了。
正当他鼓起生活勇气、扬起事业风帆之际,重病却向他袭来,将他击倒在病床上。今年1月7日上午,汪南南洗澡时突然晕倒。家人迅速把他送到衢州市人民医院抢救。经医院确诊,他患的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连接心脏最粗的那根大动脉破裂,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尽快动手术。主治医生说,这是一次关键的手术,就算手术成功,以后是否能够再从事推拿工作,还是未知数。
得知病情后,汪南南首先想到的是,在他店里办了会员卡的60多位顾客。不管自己的手术是否成功,客人的钱必须退还给他们。家中已经欠债累累,听说儿子要给会员退卡退钱,犹豫的父母亲,最终还是支持了儿子的这一举动。
汪南南开始给顾客们打电话。第一个电话,打给了72岁的蔡阿姨,“蔡阿姨,我生病了,明天要动大手术,医生说我的病情危急,有可能上了手术台就下不来了。即使手术成功,一年之内也不能继续再做推拿工作,店暂时只能关闭,你的卡里充了500元钱,只做过一次推拿,余下的钱就由我爸给你拿过来好了。”第二个电话打给了家住西区的徐先生……因为连接心脏的动脉破裂,汪南南感觉身上非常痛,那种痛就像把皮活生生从身上撕下来一样,打一个电话就会痛得直冒汗,累得直喘气。一个上午,他只拨打了3个电话,便累得气喘吁吁。
有60多位会员顾客,要打60多个电话,实在吃不消。可汪南南脑子里清楚地记得:在市中心血站工作的黄女士,还有5次推拿没做;家住“世纪天成”的陈女士,有6次推拿没做;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周女士,也有3次推拿没做……还有很多很多。想到这些,汪南南决定改用特制的语音手机群发短信:“大家好,我是南南盲人推拿,我是汪南南,在这里对大家说声对不起,因为我身体不好,突发胸主动脉破裂,不能做推拿了,店暂时关闭。办卡的没做完,请联系我,将剩余的钱退给你们,谢谢大家。”
忍着撕裂般的剧痛,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汪南南才把不到百字的短信编辑完,并分三次,发给60多位会员顾客。因为着急和疼痛,这条百字短信竟然有8个错别字!但是,大家都看懂了,纷纷回短信,只字不提退款的事情:“你在哪家医院?我来看你。”“小汪,保重身体,来日方长。”由于担心还有一些顾客没有收到短信,汪南南又让父亲在店门外张贴告示,希望看到的顾客,能主动联系他,一定要把顾客们预存的钱都退回去。
电话打了、短信发了,告示也张贴了。让汪南南没想到的是,没有一个顾客来退钱,大家反而纷纷鼓励他,有的还到医院来看望他,送上一束束鲜花,一篮篮水果,和一份份的祝福,有的甚至还来捐款。在市中心血站工作的黄羧女士,是推拿店的老顾客,她对记者说:“以前都听说店铺关门卷款走人,汪南南却主动要求退钱。这种诚信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
1月15日,汪南南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虽然手术比较成功,可他的身体还很虚弱,说上几句话就直冒虚汗。但他依然坚持说:“我现在刚手术完,不能动,但希望父亲和好心人能帮我联系那些顾客,把钱退回去。”
汪南南,一名普通的盲人推拿师,然而,他的诚信之举感动了所有人,他向我们诠释了诚信仁爱的高尚品德。市内外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追踪报道汪南南的诚信事迹。1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盲人推拿师汪南南病危不忘退钱》为题,播出了汪南南的诚信故事。整条新闻时长3分45秒,主持人李修平在结束语中说:“愿南南早日康复,愿好人一生平安!”是呀,汪南南的诚信之举令人敬佩,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同样令人感动,他们充分体现了“最美衢州人”诚信仁爱的高尚品德,都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残疾人坚守诚信的蒲公英效应已经显示了特殊的生命力。1月14日,衢城传来了严冬里温暖的消息,市盲人协会牵头市区19家盲人推拿店,愿意为汪南南的60多位会员顾客提供免费服务。他们和汪南南一起,站到了“最美衢州”的道德高地上,他们愿意将这份诚信堆高积厚,他们愿意把诚信之火燃烧得更旺!
最美就是把群众当亲人
报告人:
龙游县财政局周婧
我叫周婧,我的父亲是周言松。
父亲去世的日子是2012年1月5日。今年年初,我们将父亲的车子送去年检的时候,发现当初买车的日期也是1月5日。
莫名的巧合,让我们对父亲的思念再一次释放。望着母亲脸上肆意的泪水,我难以压下心底的哀伤。爸爸,您知道我们在想您吗?
留在记忆里的父亲,总是笑呵呵的。我常常亲昵地叫他“老爹”。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主心骨,我和妈妈都特别依赖他。因为依赖,我却对老爹有着诸多的不满意:不满意他那土老帽的样子,不满意小时候他整天忙忙碌碌没时间接送我上下学……
可是,在他离去之后,县里、乡里、村里,只要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人们对他的怀念一直没断,从口口相传以及报刊电视上,我才了解父亲的一生——他把乡政府当家,主动要求去离乡最远的村当驻村干部;他在乡间地头帮乡亲割稻、为老农挑柴;他在桥头江沙石厂解决群众纠纷,通宵达旦……
初闻人们谈论父亲的这些事迹,我很新鲜,有些惊诧,还有微微的自豪,这种自豪感渐渐冲淡了父亲留在我脑海里的种种“不满意”!
1984年参加工作的父亲,犹如一棵青松,把根深深扎在基层。28年间,父亲的足迹踏遍8个乡镇、118个行政村、500多平方公里土地。
2006年夏天,刚到横山镇的父亲,看到村民喝的水非常浑浊,水碗边、杯沿上、茶壶底,能看到明显的沉淀痕迹,这便落下了心事。“周主席,村里地下水质太差,你帮我们想想办法。”老百姓的话像锤子一般敲打在父亲的心坎上。从那一天起,访农户、找水源、写议案,他一刻也没停歇过。
2009年2月,一份饱含着4万多群众对饮用水渴望的议案,在县人大会议上被列为一号议案,并在当年实施。那年,父亲就带着技术人员在40多公里的路上,走了两个多月,每天来回几十公里路,摸黑回家成了家常便饭。
那段时间,我都难得跟他照上一面,见着了也是急匆匆的,好像随时准备着出门。我笑话他,你比我高考还紧张啊?工程施工中,父亲更是坚守现场,帮着干活。项目经理王民说:“没见过这么做事的干部,这工程再做不好,良心上都过不去。”
这一年来我所听到的、看到的,比我在父亲身边20多年来记忆的还要多、还要深刻。听着人们声情并茂的讲述,我才知道,父亲在他平凡而短暂的一生中,有一份深切热爱的工作,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
他竭尽所能做了一些自己想做的、能做到的事,用自己的平凡与简单,真诚与善良,奉献与执著,担当与感恩,站成了一棵挺拔的青松。
可是,这样的父亲却是我所陌生的,我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不安,我不知道爸爸还有这样伟岸的一面,我更不知道应该如何继承父亲的遗志并接受人们“最美”的赞誉与期望……
在父亲离开我们的日子里,我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看到了比我父亲扎根乡镇更多年的基层干部,看到更多兢兢业业为人民群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党员干部。我意识到,我父亲的身上其实浓缩了千千万万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党员干部们的身影,父亲的故事就是所有基层干部的故事。
老爹,您有这么多并肩作战过的同事们,有这么多相识相知的干部群众们,您短暂的一生何其荣幸!我又何其有幸有您这样的父亲,何其有幸代替您接受了人们对您的厚爱。
爸爸,您知道吗?在您的追悼会上,建安伯伯一直在喊您“兄弟”,您是否还记得在他出车祸痊愈后,雷打不动接送他上下班足足有半年之久,您披着军大衣、跨着大摩托风里来、雨里去的样子,经常出现在他的梦里;曾跟着您一起为自来水工程奔波过的周坤大哥,至今还保存着一顶您送给他的草帽,他说那段时间是他长这么大被晒得最黑的一年,也是他工作最难忘最有收获的一年;因家境困难连入伍的行装都备不齐的一些新兵们,还记得当年穿上您送的新鞋时的那一丝温暖……
父亲的心中牵挂着这么多的人和事,他把爱分给了很多很多人,但是,他并未亏待过我和母亲,也一直善待着所有的亲戚朋友。家里有一幅未完成的“吉祥如意”十字绣,是父亲为了弥补对我的愧疚,与母亲一起亲手为我绣的嫁妆。老爹啊,我还等着您送我出嫁呢!可您再也等不到那一天了……
父亲,您知道吗?您走后的这一年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我帮着妈妈料理家里的大小事务;经常去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总是安慰妈妈,有我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开始很认真地考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您以前总是批评我不够努力,这一年我真的很努力:我考取了两家事业单位的岗位,最终选择了回家乡工作。爸爸,您如果活着,又该多么高兴!
您曾说,您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就要事事争先;您曾说您是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就要为民服务。父亲,我一定会牢记的,我将努力接过您手中“最美”的旗帜,延续您青松的品格,忠诚坚韧,顽强向上。
村歌唱出家乡最美
报告人:
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
今天我给大家说个村歌的故事,这首村歌的题目叫《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这首歌我从村里一直唱到了全国,村里每天都在放,村民百听不厌,人人会唱。村歌带给村民的不仅是快乐自豪,还增强了凝聚力,唤醒大家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唱出了品牌,唱出了和谐。我真切地体会到,精神富裕和物质富裕在农村基层的实践,精神文化的熏陶是第一位的,我们大陈村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5年,我被推举为大陈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根本没有唱歌的闲情逸致,村集体经济负债累累,群众对村两委信任度低,多年信访不断,各种社会问题错综复杂,早在2000年,大陈村就因土地问题而被央视《焦点访谈》曝过光。村里的卫生环境更不用提了,到处是脏乱差。刚上任时,我一连几天彻夜未眠,我在思考,大陈要想尽快扭转本村烂摊子的局面,仅凭几分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村两委干部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以心换心,真诚地对待每位村民,真心实意地为村民办事,让百姓感受到我们的真心诚意,让村民真正得到实惠,村民就会跟我们同心,村里的事情就好办。
我们大陈村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古建精致、民风淳朴。然而多年来,村内有相当一部分历史古建都因为资金、技术等原因无法得到有效维护,部分古民居因缺乏看护已濒临倒塌。同时,日益增多的农民新建房屋建筑风格与传统民居不相协调,有的农户还养鸡养猪,卫生、排污设施都相对较差,严重破坏古村落的特色风貌。
这么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本该充分展现古村落的文化魅力。让人痛心疾首的是,某些传统文化不但没有推陈出新,反而在不断演变中变味了。比如说吧,每年庆贺秋收的“麻糍节”,简直变成了比吃喝、比排场的一场大赛。
怎么引导村民让变味的“麻糍节”来一番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变庸俗为高雅。我当时的想法是就是要借力。
2007年的夏天,我请江山市人大的何蔚萍写一首村歌,她满口答应了我的要求。歌词写好后,又找到对大陈村非常熟悉的作曲家陈宏君谱曲。第一首来自江山的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就这样诞生了。
打造古村文化品牌,筹措资金修古村,改善古村环境,是我任村支书后对未来几年暗暗勾画的蓝图。我要一步步朝着这个目标努力。2005年农历十月初十,是大陈村首届麻糍文化节,这是一个沿袭几百年的秋祀民俗节,为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节的文化教化、娱乐功能,村里组建了文艺队伍,我积极参加各种文艺队伍,与村民们一起,自编自导自演自办文化节。一年一度的麻糍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五届,节日期间,村民们赛山歌、比丰收,表彰一年一度的“五好人员”,如今该节日不仅成为江山的文化“金名片”,还被录为省非遗名录。同时,经过3年细致打磨推敲的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得到村民广泛认同,2010年由我带领全体村民代表,登上中央电视台全国村歌总决赛的舞台,一唱成名,大陈村歌唱遍大半个中国,大陈村也被评为“中国村歌发祥地”。
有人问我村歌能唱出什么?我说村歌对村民是心灵的洗礼和召唤。经济是靠人创造起来的,没有人的改变,乡风文明经济繁荣都是空中楼阁。就说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吧,开始我一直和村民说,家破村破不要紧,但是总得要干净吧,不然谁愿意到你这里来。为让全体村民参与到村庄洁化工作中来,村两委与每户村民都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一块“农户环境卫生评分记录表”,上面列着6项指标,每户检查得分情况每月上墙公布。有一户农民家里脏得实在不像样,让人站都站不住脚。卫生评比结果上墙公布后,他觉得很丢脸,晚上打电话责骂我吃饱没事干,说要把墙上贴的纸撕掉。第二天,我到他家做工作,说不服可以,但不能破坏规矩,要挣脸面就得学学人家,把家里搞搞干净。结果他一个月不和我说话。后来我又和他的儿女讲,倒是老人的孙子读书回来问奶奶,“为什么我们家里这么脏。”当时,学校也开展争当卫生小卫士活动,让孩子来教育老人,老人噎住没办法回答了,后来自觉搞好了卫生。村里环境好了,大家心里舒坦,发牢骚的人也就少了。村里有位60多岁的老人,口才好表演能力强,以前专门说干部的坏话,谁都不放过。麻糍节我让他准备个节目,编顺口溜,到时我要检查。他很高兴,认认真真准备了一周,结果上台的时候,都是赞扬村里的话,唱得很好。从此,他像变了一个人,人家说村里干部这个不是那个不是,他便会站出来说公道话,不让别人乱说。我真心觉得,只要把村民当家里人,真心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群众没有不拥护你的。
通过村歌的演唱、推介,以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大陈村成为首批中国幸福乡村,并引起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2010年,江山市成立大陈古村落保护与建设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大陈古村落保护与建设工程,目前第一期工程基本结束,大陈古村也即将成为江山旅游的一大亮点。
其实古建维修是最花钱的项目,哪怕是小小一幢民居翻修也得花费几十万元。因此,我就从乡里跑到市里,从市里到省里,动用了自己所有的人际关系,为古村修建处心积虑。几年来,为村庄规划、古村保护与建设等项目自费驾车跑省城不下百趟,争取到农房改造、文物保护等项目资金300多万元,用于汪氏宗祠及古民居的修复建设上。这是以前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为什么现在我们都一一做成了?这都是村歌唱出来的结果!没有村歌唱响没人知道有个大陈,也没人知道有大陈面,没有好环境人家也不会来光顾大陈,更别提帮助你,没有村民文明共建,也换不来这么好的文化环境,是精神富裕带出了物质富裕,两者互相促进,新农村才有新气象换来新面貌。
发展是大事,群众利益更无小事,当干部就要处处想着群众,多给他们办好事,送温暖。从上任伊始至今,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村民托办的事,其中有社保问题的、孩子上学之事、办各种各样证件,甚至做媒也得叫上我。老婆经常说,你已经忙得连孩子也顾不上了,难道你不烦?我跟老婆说,那笔记本上记得不是村民托办的事情,而是一张张信任的笑脸,当一个村干部的价值就在这里面。
我有一个愿望,几年后,村民的日子更加富裕快乐,大陈的村歌还要唱得更响亮!
[1] [2] [3] [4] [5] 下一页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