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6月1日讯 “谢谢您救我女儿一命。好人一生平安!”这些天,诸暨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郦巧莲经常会拿出一张小卡片细细端详。
卡片上就写了一句简简单单的感谢语,但任何看过的人,都能体会到一位母亲浸透纸背的深深感激。这位写卡片的母亲与33岁的郦巧莲素不相识,5月20日,郦巧莲却为她的女儿无偿捐出了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给这位饱受白血病折磨的江西女孩带去了生的希望。
4月下旬以来,我省连续实现多例造血干细胞捐献,第127例吴正鸣、第128例韩永林、第129例涂勇妙、第130例虞奇跃、第131例徐丽瑞,先后在杭州顺利完成捐献,与第132例郦巧莲一样,为素昧平生的白血病患者献出“生命种子”,留下一个个血浓于水的真情故事。
可以救人,为啥不做
平凡,几乎是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份标识。
今年32岁的韩永林是温岭市一家缝纫机厂的普通工人。早在2000年,他就开始参加镇里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他有自己坚持下去的朴素理由:自己身体不受伤害,还能救人,为啥不做?
在一次献血过程中,当工作人员问韩永林愿不愿意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以后有机会救人时,一向乐于助人的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去年10月,韩永林接到省红十字会的电话,被告知自己的血样与宁波慈溪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我加入中华骨髓库两年就接到了通知,这个机缘太难得。”韩永林觉得,自己的付出,能有机会延续他人的生命,这是一种荣幸。
今年35岁的吴正鸣,也与韩永林抱有一样的想法。身为杭州一家公司的驾驶员,早在2006年他就在一次无偿献血时留下5毫升血样。去年3月,当接到通知与广州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后,他同样一口答应下来。虽然在注射动员剂后有些腰酸背痛,但吴正鸣看得平淡:“如果能帮助别人,这点困难不算什么。”
乐于助人,传递爱心
每一次捐献,并不是爱的独奏曲。因为捐献者们的善举,爱心被不断传递着。
女律师涂勇妙觉得,自己的举动是一次爱的报恩。
十几年前,她父亲不幸得了肝硬化,而母亲身体也不好,还在读小学的她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好在她的故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得到很多好心人的关注。
“有些人送钱送物,有些人提出要为父亲献血,甚至有一名中医院的医生,无偿为父亲的病想办法。”是好心人的雪中送炭,温暖了愁苦无助的涂勇妙,虽然不久后父亲还是去世了,但她没有忘记自己受助的那段经历。
成为律师后,涂勇妙经常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公益活动,帮助困难群众,并且成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为配合患者的移植,今年4月21日晚,涂勇妙在北京参加完培训后,便马不停蹄地飞到杭州,直接赶往捐献地浙江省中医院。虽然身体十分疲惫,但并没有影响她的捐献决心:“我得到过好心人的帮助,现在同样希望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帮助别人渡过难关。”
他们的善心,得到了受捐者的回应。
5月14日,来自温州市中医院的护士徐丽瑞,在杭州完成“生命种子”的捐献。受捐的17岁男孩托医生捎来一封感谢信,感谢她“无私的奉献,点亮了我对生活的希望”,并在结尾处郑重许诺:“将秉承奉献精神,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当看到这封信时,我感到很幸福。”徐丽瑞说,这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爱的传递。
举手之劳,人皆可为
在4月下旬以来连续不断的捐献中,医务工作者占一半:郦巧莲、徐丽瑞以及舟山医院医生虞奇跃。
去年底,当接到初配成功通知后,郦巧莲便义无反顾地作出捐献的决定。“我和老公都是医生,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人体没有多大影响。”郦巧莲说,“人家等着救命,现在好不容易配上,假如不去捐,哪怕睡觉都不会踏实。”
41岁的虞奇跃和他的同事们也这样想。早在两年前,他组织同事们一起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时,就呼啦一下子登记了44名。虞奇跃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可以更直接地挽救生命,也等于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捐献并没有危害。
“其实,捐献造血干细胞只是举手之劳,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郦巧莲说,现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拯救白血病、恶性贫血等患者生命很有效的途径。作为医生的他们,有义务通过自己的行动,鼓励更多人加入到捐献者的行列。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