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广宇希望小学组织留守儿童给远在外地的爸爸妈妈寄贺卡。宁文武宋肖汉摄
浙江日报讯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守在父母的身边。
日前,建德市一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市5433名中小学留守儿童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约占45%。由于他们无法享受父母的关注和呵护,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容易出现诸多问题,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分居两地伤别离
“爸爸妈妈,我已经13岁了,但从没有真正尝过生日的味道。我的生日你们记得很清楚,每次都会打一个电话,可从没回家。每次看到别的小朋友和爸妈一起玩,我只能远远躲开。现在我长大了,你们知道我最怕写的作文是什么吗?——五彩缤纷的童年,都说童年是快乐的,是绚丽多彩的,可在我的记忆里,童年只是一张白纸。”新安江第二小学六年级学生楚楚写给在外地打工父母的一封信,让人唏嘘。
楚楚的经历并非个例。调查显示,建德市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由祖辈监护的约占45%;由父母单方监护的约占47.8%;由亲戚朋友代为监护的约占5.2%;单亲或孤儿约占2%。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占53%,一年一次的占44%,两年一次的占3%,个别孩子的父母甚至外出6年都没有回过一次家。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孩子时,往往更注重物质生活的保障,而对孩子精神上的关心却很少。由于年龄和文化上的差异,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使得代沟问题更加明显。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并不等于贫困儿童。事实上,在建德,留守儿童大多不缺钱物。相反,出于对孩子疏于照顾的愧疚,留守儿童的父母通常会用钱物来弥补。实际上,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更需要的是精神慰藉。
不良心态危害大
小涛是下涯镇马目中心学校的一名初三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地种植草莓,他一直由爷爷奶奶照管。由于爷爷奶奶过分溺爱,平时又缺少沟通交流,小涛逐渐变得脾气差、个性强,上课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一滑再滑。老师家人好言相劝,他总是听不进去。无奈,班主任想到了小涛的父母,把孩子的现状如实告诉了他们,希望一起做小涛的思想工作。小涛的父母时常打来电话,抽空还回家看孩子。在学校和父母的共同努力下,小涛不仅变得听话,学习成绩也进步较快。
“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建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农村留守儿童的异常心理,主要有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留守儿童的情感、心理、生活、学习乃至人格方面都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日常卫生习惯差、放学后不按时回家、学习缺乏自信、不懂得尊重他人、喜欢说脏话、不懂得感恩等诸多不良习性,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期待爸妈常回家
“小琪越来越懂事了,班主任经常在我面前表扬她,说她又进步了!”76岁的吴庭槐是一名退休教师,而今还拥有另一个头衔:航头镇留守儿童小琪的“代理家长”。2007年,建德市首次为留守儿童招募“代理家长”,吴庭槐主动报了名,和他结对的小琪,当时刚上小学一年级。转眼间,小琪马上要读初中了。在最初的交流中,吴庭槐发现,由于爷爷奶奶的溺爱,小琪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些娇气,于是他在与小琪的爷爷奶奶和班主任沟通后,专门制定了一套计划,帮助孩子逐步增强学习自觉性,克服思想上的惰性,让她逐渐成长为一个阳光快乐的小姑娘。
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得到关爱,眼下,建德市正组织各学校,联合妇联及社会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营造温馨、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氛围。有的学校在校园内为留守儿童开辟“开心农场”或“阳光菜园”,有的学校为留守儿童“加餐”、给他们过集体生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打开他们封闭的心灵。
“虽然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些都代替不了父母的亲情。”建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希望在外工作的父母能多与孩子沟通,聊聊近况,说说烦心事,分享快乐事。“如果实在无法回来,打电话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希望这些孩子的父母能经常抽空拿起电话,问一声:孩子,你好吗?”
- 13人结伴抢超市已被刑拘其中10人未成年
- 四岁女儿被楼上的叔叔欺负了 妈妈直掉眼泪
- 误把汽油当饮料三岁儿子没能救回来 父亲痛不欲生
- 六一儿童节,放飞孩子梦想
- 换个地方过六一 城乡儿童大联欢在临安太阳镇举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