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3日讯 我关注江畔文学社很久了。
1999年深秋,新世纪即将来临,浙江省作家协会请来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高洪波,省作协原副主席、著名作家沈虎根,为当时的衢化中学江畔文学社的创始人、著名作家谢华老师召开作品研讨会。谢老师无比深情的一句话至今犹在耳畔:“如果我是一朵小花,那么,校园就是我的土壤。如果有来生,我仍然选择当教师。我喜欢这个工作,常常会觉得自己正置身于一片神奇的丛林之中……”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那一片校园文化丛林,关注其间生命浆汁的躁动、奔突和蓬勃。
2012年春的一天,我与衢州高级中学江畔文学社有了新的交集,文学社负责人李生卫老师送来近20本不同时期的《三月三》、《江畔》和《江畔桃李》,全是历届学生的作品。沉甸甸的,我从中嗅到了青春的气息,掂出了文学的力量,感受了坚持的可贵。
就在前不久三月春风拂面之时,有喜讯传来,时隔七年,衢州又有学子——衢州高级中学高三学生潘向莹和吕蔓晨两同学——摘得“新概念”桂冠!她们分别凭借短篇小说《青春有一首歌的时间老去》和《没有男主角的故事》,从全国五万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挺进决赛,在第十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成为衢州市仅有的两位获奖者。
于是,我开始阅读获奖作品,欣赏学校将要编辑推出的学生作品新专辑。这场阅读,让我发觉:这一件件充溢着真性情的作品,完全超乎我对当下中学生作文水准的想象,因为学生们彻底颠覆了“为文而文”的传统模式。
其实,这种现象不难理解。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新时代的学生们掀起了头脑风暴。他们的作品取材更加多样,视野更加开阔,表达也更加没有约束——不仅不拘泥于校园,甚至不拘泥于现实了。这些作品从身边的人事物中获取灵感,富有灵性,表达老练,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娓娓道来。我以为,“我手写我心”,只要流露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内心想表达的,便是好作品。
纵览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作品择取的题材和故事架构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关注和反映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是啊!成长是生命的律动,精神的昂扬,豆蔻年华的绿色诗章。但成长不是梦里情怀,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之旅。成长的岁月里,有困惑、烦恼和忧愁,甚至有迷茫和缺失。学生们的作品,正是通过丰富多姿的校园风景和社会生活,为我们展示了多彩的心灵世界和如歌的成长历程——热热闹闹开开心心而又有哭有笑有喜有忧有声有色。
时光荏苒,一茬茬的学生总有一天会陆续离开中学校园,青春由此汇成作品变作记忆,但他们会永远铭记在此汲取的精神滋养,并且终身受益。就因为,文学可以让人更儒雅、更美好,让人的精神矿藏更丰厚,审美眼光更独到。
在我看来,如果只为高考而作文,只为竞赛而作文,只为作文而作文,文学之路不可能走得多远,作品也不可能传得多久。真性情,才是永恒的主题。我们所要做的是,积极引导学生勤奋多思读活书,提升精神品质,感悟生命力,开启创作路。让他们真正将写作作为恒久的乐趣,直至融入生命。
真心希望,在未来的路上,学生们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始终不忘以文学滋养心灵,相信终有一天,梦想真的能够照进现实。
而创办于2001年的江畔文学社,今后还会一步步坚定地前行,涌现出更好更多的天马行空般的自由之作和充满想象力的灵性之作。许 彤
相关链接
本文系为衢州高级中学2013版学生作品集《青春有一首歌的时间老去》所作的序言,该校学生的文学社团名为江畔文学社,文学刊物名《三月三》。作者系衢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衢州日报高级编辑。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