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3日讯
近日,一款可广泛用作大型体育场顶棚的经编天花膜新产品在海宁诞生,为国内首创。不过,更令同行惊讶的是,这款需要突破多项技术难题的新产品,从研发到投产仅用了4个多月时间,效率远超常规。“这主要得益于多家企业‘联手’攻关。”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永明说,这款新产品是由海宁经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的海利得、海宁华生经编等公司共同开发,通过互借优势、紧密协作,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如今,不少地方的企业擅长“抱团”闯市场,而海宁许多企业却热衷“联手”搞科研。海宁经编、皮革等产业组建起技术创新联盟,加速产品研发,共破技术难题,在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同时,加快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一家企业单独搞研发,不仅成本高,而且周期长,综合效益低。”孙永明说,虽然联盟企业科研水平不一,但是每家企业都有自身特长,集思广益,往往事半功倍。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濮新达表示,前几年,海宁经编产业曾出现产品同质化趋势,不少企业效益下滑,也成了产业发展瓶颈之一,“要突破其困境,只有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加快新产品研发,增加产品的‘含金量’。”
由此顺应而生的海宁经编科技创新联盟为产业注入了新活力。据介绍,目前海宁经编产品正呈现多元化和高端化,每年大致可推出50多个新产品,数量约为5年前的10倍。其中六成出口国外,不少被用到了波音飞机、F1赛车上。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市经编产业产值38.2亿元,同比增长8.9%。
“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插上创新的翅膀。”海宁市领导表示,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产业的2万多家企业中,九成企业规模偏小,受人才、资金等要素制约,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为此,海宁围绕这些产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技术攻关,以降低研发成本和创新风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相对经编产业创新联盟侧重于“联手”研发新产品,海宁皮革科技创新联盟则致力于共破行业技术难题。制革清洁化生产一直是个世界级课题。对于素有皮革之都之称的海宁来说,如何在制革清洁化生产中走在国际前列,更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命题。
然而,要突破这个行业难题,就单个企业而言难度不小,“这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更需要专业的人才、设备等,单个企业既少实力,也少热情。”海宁市皮革研究院孙鸣说。为此,2011年海宁成立皮革清洁生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海宁皮革研究院、海宁富升裘革、海宁兄弟皮革等联手,重点对新型循环高效节水技术、废水治理技术等四大共性技术“联手”攻关。
“联手”攻关的成果明显。孙鸣介绍说,目前采用新工艺加工一张裘革的用水量仅为50升左右,相比较传统工艺每张耗水160升,节水率达到68%,与此同时,铬鞣废液基本实现了零排放。据测算,去年海宁全市皮革企业耗水从600万吨降到了350万吨。
不仅如此,该项新工艺还为企业带来了额外效益。富升裘革负责人说,采用新工艺后产品附加值能提高三分之一左右,若是一家年产30万张裘革的企业,由此可新增产值1400多万元。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