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4日讯 3日,在“传承好作风创造新业绩——温州市争做最美乡镇干部活动启动仪式”上,80岁的原乡镇干部戴文龙将自己几十年前下乡用的手电筒、打包绳,赠送给年轻的现任干部。一起奉上的还有他们50年前写作的“500天实践”下乡工作笔记,一笔一画,工工整整。笔记中的工作内容已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但正如笔记中所说的“坚持与驻地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这种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动真格的‘三同’精神和作风,什么时候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乡间小道上,既有前辈们手电筒的余光,也有坚守基层33年的海岛“百晓”,还有发挥牛山精神的新生代,这样的代代传承,怎么会创不出一片新业绩?
老前辈
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手拿一本泛黄的线装手抄本,现年80岁的戴文龙曾经在农村工作了24年,“待会儿送给年轻干部的手电筒、打包绳,都是我们当年下乡用的。”昨天下午,携着“古董”来参加“争做最美乡镇干部”活动的戴文龙,是来传承衣钵的。
手抄本写于1964年-1966年,那时他和同事们参加省委社教工作团,在诸暨、义乌的七上村、大桥村等地开展工作,这是五百天的下乡笔记。类似的下乡工作笔记戴文龙曾经有几十本,可惜1982年瓯海建县回城后,因为携带不便,都付之一炬。
“参加社教工作团时我们有规定,脱产干部一年至少要跟农民一起劳动100天。”白天劳动,晚上干部就手拿电筒,去农民家走访、谈话,把农民的疾苦记在心里,夜里回来,再在煤油灯下一一记录。
当年,干部如何走近百姓的心?戴文龙在笔记里写道:“坚持与驻地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他们办实事和好事……”除了“三同”,驻地干部要带着铺盖住在村里最穷最脏的人家,自交伙食费,还规定“三不吃”,即肉、蛋、鱼不吃。淳朴的农民常常把肉、蛋埋在他们的饭下面,干部也是坚决不吃的,因为那时候党对基层干部的要求就是一定要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只有这样,老百姓才知道干部是真正为他们服务的,才会说出内心的话。
参加完昨天的活动,戴文龙说自己感触很深,他认为“最美乡镇干部”起码要做到三条。一是要置身群众中,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解决人民实际的困难。因为你是领导,“领”是带领百姓,自己要做好榜样,“导”是引导百姓走好发家致富的路;二是要多读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能吃老本。“乡镇干部再忙也忙不过13亿大国的总理吧,总理每天都看书呢。”三是一定要廉洁自律,反腐工作要老虎苍蝇一起打,乡镇干部可不能当腐败的苍蝇。
80岁的戴文龙说自己只有小学文化,退休后家里订了10份报纸,每天8个小时看书、读报。采访中,他不时冒出一句:“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我昨天看到一则报道”。他说,乡镇干部只有好好学习新知识,发扬好“三同”传统,才是百姓眼中最美的干部。
坚守者
33年如一日“海岛百晓”有梦想
“留下来吧,老郑,你办事实在,我们放心,我们需要你。”正是乡亲们的这份留恋之情,乐清市雁荡镇沙门岛的当家人郑昌林在海岛一待就是33年。
沙门岛同陆地隔海相望,曾是乐清市唯一的海岛乡,岛上生活、工作条件都十分艰苦。郑昌林出生于海岛,20多岁时成了当地公社的一名兽医员。随后的30多年时间里,郑昌林勤勤恳恳为乡亲们做实事、谋福利,先后担任过雁荡镇救助员、海岛办事处副主任、主任等职位。2011年9月沙门岛社区挂牌成立,不久后,郑昌林被推选担任该社区的党总支书记。为了方便开展工作,他卖掉了集镇上的房子,重新住回沙门岛。
33年来,郑昌林走遍海岛,对岛上的每家每户、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台风来了,他会第一时间想到哪些地方是地质灾害点,哪些群众需要立刻转移;帮扶来了,他马上想到哪些对象正经受着困苦,哪些对象最需要救助;有矛盾了,他知道关键人物在哪里,关键问题在何处。他是大家公认的“海岛百晓”。
郑昌林一直有一个建设美丽海岛的梦想:打开海岛和外界沟通的大门,让海岛发展起来,让海岛人富裕起来。出于对这个梦想的坚持,当沙门岛跨海大桥、环岛公路等重点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政策处理问题时,郑昌林总是主动去开展群众工作。遇到“硬骨头”时,他就不厌其烦地上门劝说。“如果世世代代封闭下去,海岛就发展不起来,为了子孙后代,宁愿我们自己割舍一点利益。”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
如今,沙门岛建设正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雁荡山-沙门岛”山海旅游区规划定位,跨海大桥和环岛公路建成,西门岛旅游度假区项目启动,国家级太阳能农村垃圾综合处理站开建,全国纬度最北的红树木保护区设立……沙门岛的这幅美好发展蓝图,让“百晓”郑昌林干事的劲头更足了。
新生代
基层岗位上最知酸甜与苦辣
有人说,拆迁工作是天下最难做的工作。孙令兴,瓯海梧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一个80后的乡镇干部,在乡镇13年,偏偏就与这“天下第一难事”耗上了。瓯海大道西段拓宽工程,他是骨干成员;牛山片区整治工程,他是攻坚组成员;双南线工程,他又被抽去兼任拆迁指挥部的要职……他是如何攻克“天下第一难事”的?秘笈无他,唯有把工作做到百姓心里去,赢得百姓信任,再难的事也迎刃而解。
“在乡镇岗位上,尤其是拆迁工作上,最知酸甜与苦辣。”孙令兴说,牛山片区整治,拆迁户老潘的4间新房要拆,他登门几次,连门槛都不让进。
“要解开他的心结,就必须坐下来和他把事情讲透、讲明白。打听到他喜欢喝酒,晚上我就独自一人买了一箱啤酒到他家吃饭,两个人只喝酒不讲拆迁。喝到11点,喝吐了才回家。第二天再去和他谈拆迁,门给进了。经过多次谈话,他的心结也终于解开了。”孙令兴说,
瓯海大道西段延伸工程,梧田南堡老林办了20多年的企业被划入拆迁范围。“我所有的心血都在这里,等新的厂房建好再拆不行吗?”老林提出申请。“但涉及千家万户出行的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等不起啊!”深知老林为难之处的孙令兴一边做老林的动迁工作,一边陪着老林跑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把新厂房手续一一跑下来。
孙令兴说,从牛山拆迁开始到签订协议攻坚的100来天大家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3个月,每天早上7点出门,女儿还躺在床上睡觉,晚上10点多回家,女儿早已进入梦乡,连和她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有时,我会问自己,这么拼命地工作是为了什么呢,难道不是为了想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幸福些吗?”孙令兴说,“但是,每到工程现场,看到工程热火朝天推进,看着那一幅幅工程蓝图,就会心情澎湃。这是人生中的另一种幸福吧!”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