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5日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的世界环境日,从1972年以来已有42年历史。今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宣传口号中,一个突出的焦点无疑是大气污染的防治。今年上半年以来,从南方的广州、杭州,到北方的北京、兰州,我国大部分地区不断出现雾霾天气,引起了全国人民关注。浓重的雾霾遮天蔽日,不仅给人以压抑之感,雾霾中的微粒与粉尘,更是直接威胁到我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雾霾是如何形成的,杭州的大气污染有什么特点?面对大气污染,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关键词:PM2.5
杭州对大气灰霾进行了深入研究
PM2.5这个词对于大家而言或许并不陌生,得益于雾霾天气频发下媒体的不断关注和报道,可是对于PM2.5的确切定义,恐怕不见得每个人都知道。PM2.5指的是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虽然细颗粒物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细颗粒物粒径小,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因此,产生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正是PM2.5。
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的《杭州市大气灰霾成因及关键污染因子预防控制研究》项目,从多个角度对杭州市大气PM2.5展开研究,着重分析PM2.5对能见度下降影响的污染源种类,针对灰霾成因及关键污染因子,提出切实可行的灰霾控制对策措施,为政府减缓和控制灰霾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2003年以后,除个别年份由于降水特别丰富使得灰霾天数较少外,绝大部分年份灰霾发生频率较高,平均每年灰霾天数达到160天左右,发生频率为40%左右。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影响,杭州处于东北—西南与西北—东南的两条灰霾带的交叉点上,不论是冬季受到东北主导风还是夏季西南风的影响,区域灰霾问题都十分突出。
研究报告指出,近十年来,杭州市环境空气中不同源类对PM2.5的贡献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机动车尾气尘的贡献率为39.5%,工业燃煤排放的贡献率为34.8%,城市扬尘的贡献率为8.7%。同时,机动车尾气尘对杭州市PM2.5消光能力的贡献最大,贡献率达到了48%以上,是杭州市能见度下降的首要污染源,其次为二次颗粒物的贡献,包括二次有机碳、二次硫酸盐和二次硝酸盐,其总贡献率达到了36%。因此,要控制PM2.5,对汽车的有效管理是第一位的。
杭州市区的PM2.5
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
科学研究表明,多数PM2.5来源于化学反应和剧烈燃烧。可以说,现代工业催生了PM2.5,分析表明,50%到70%的PM2.5来源于机动车尾气。
每一个城市人都在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人既是PM2.5的受害者,也是PM2.5的制造者。相关资料显示,PM2.5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当我们在开车、吹空调甚至吃饭时,可能都在制造着PM2.5,同时又将PM2.5吸进身体内。
根据《杭州市机动车污染特征与防治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显示,机动车急剧增加是城市空气质量恶化和灰霾频发的重要因素。机动车尾气尘是主要的“罪魁祸首”。杭州主城区的机动车保有量,从2004年的16.1万辆增长到2012年底的近96万辆,足足增长了5倍。
专家们研究发现,杭州市区的PM2.5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尘、二次颗粒物及其他污染源。灰霾研究表明,影响杭州能见度主要是汽车尾气尘,对能见度影响占45.98%,是所有因素中占比最大的。
除了机动车的整体保有量,杭州的交通拥堵状况也促使了更多PM2.5的产生。
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杭州的快速路、轻轨及地铁等建设不足。路网密度、交通流量分布不均,城区主要道路车道较少,中心城区道路交叉口、快速路出入口交通流量饱和或过饱和,这样一来,车辆就开不快,行驶速度偏缓,有关统计显示,市区道路汽车平均行驶速度大约为26公里/小时。汽车在低速运行下,汽油无法充分燃烧,产生了更多的污染排放物。
关键词:大气复合污染整治
今年杭州将出大招
整治大气复合污染
大气污染源除PM2.5之外,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氧化剂、一氧化碳等污染源也不容忽视,大气污染本质上是一种复合污染。找到问题症结所在,一套为加强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的组合拳在杭州市有关部门的精密筹划下随即打出。
近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杭州市2013年大气复合污染整治实施计划》,这套组合拳,特别是对于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和工业大气污染防治的三记重拳,可谓拳拳到肉。
在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方面,计划规定,应推进“无燃煤区”建设,通过关、停、迁、调等措施,在2013年底前,将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基本建成“无燃煤区”;在2015年底前,萧山区、余杭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富阳市、临安市基本建成“无燃煤区”。推进萧山区化纤、印染行业以及余杭区印染行业导热油锅炉煤改气工程。
在深化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方面,计划规定,要严格机动车登记管理,新增车辆严格执行国家新标准,加快黄标车淘汰,加强高污染车辆管理,对主城区3万多辆国Ⅰ汽油车辆实施限行。提高油品供应质量,推动油品升级工作,启动公交车、出租车等车辆油改气工程,推进主城区绿色运输。加强油品质量监管和供应保障、排气检测站管理和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的油气回收管理,落实年度检测报告制度。
在强化工业污染防治方面,计划规定,要结合工业布局调整,引导区域内重点产业合理布局,搬迁、改造或关停主城区内现有大气重污染企业。严格产业环境准入,禁止、限制重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2013年本)的通知》(杭政办函〔2013〕50号)规定,结合主体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实施差别化的区域产业准入规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出台2013年淘汰落后产能及生产工艺设备实施方案。
此外,计划在加强城市扬尘和农村秸秆焚烧污染控制、深化餐饮油烟治理及监管、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具体的举措,多管齐下,各方联动,综合治理,只为改善杭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建设美丽杭州。
淘汰高污染车辆,推行油气回收
杭州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国内领先
为了让杭州有更洁净的大气环境,杭州一直在淘汰高污染车辆上不断出招。
继2011年11月启动国I柴油车淘汰工作以来,今年1月1日起,所有国II柴油车也都挂上“黄标车”标识, 6时至24时绕城以内道路禁止通行。
根据杭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处的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杭州共有国II柴油车57375辆(主城区3.04万辆),其中载货汽车44262辆,载客汽车13113辆,大部分是营运车辆,涉及家庭用车的不多。
柴油车的高污染是杭州决定花大力气提前逐步淘汰的主要原因。统计数字表明,市区氮氧化物污染的首要来源就是机动车,占了全市氮氧化物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而其中的柴油车,更是氮氧化物的主要制造者。
杭州目前有18万辆柴油车,仅占杭州机动车数量的9%,但是这些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却占了杭州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的70%以上。
目前在国内,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因举办奥运、世博、亚运会,推行了油气回收政策之外,很少有城市能像杭州这样主动出击,将油气回收“进行到底”的。
现在,你到市区的绝大多数加油站,你几乎闻不到加油站里的那股特有的汽油味,经过两年的努力,杭州市供应汽油的加油站、油罐车、油库安装了油气回收装置。经过“油气回收”改造的加油站,环保部门再也没有接到过居民的投诉。油气综合回收治理政策,不但每年回收了1千多吨汽油,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它让加油站及周边的空气明显变好了,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
市民可查询PM2.5实时值
去年,杭州在大气环境监测上跨出了一大步,全市11个国控监测点位(和睦小学、朝晖五区、浙江农大、卧龙桥、下沙、云栖、滨江、西溪、萧山城厢镇、余杭临平镇、千岛湖背景站)PM2.5监测网络建设并投入试运行。
从2012年4月1日开始,在市环保局门户网站上公布了主城区有代表性的3个PM2.5监测点位数据。从11月16日起,试行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11个国控点位的PM2.5、SO2、NO2、PM10、CO、O3等6项监测因子的小时浓度及分指数(IAQI)、空气质量指数(AQI)在省环保厅及市环保局平台进行实时发布。公众可以方便地查询到最及时的空气质量数据。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健全大气环境治理科技支撑体系
深入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四边三化”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的绿化建设,深入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和“美化家园工程”。严格执行六条生态带保护和控制规划要求,加强生态带保护区内的生态公益林、湿地、交通走廊两边绿地建设。
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机制,探索通过实施人工增雨,减轻雾霾天气影响。深化大气污染防治课题,开展城市通风廊道、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老百姓也能为降低大气污染
作出贡献
周先生是一名环保志愿者,去年,他对地铁、出租车、公交车、骑车等4种交通出行方式进行了测试。结果他发现,地铁上没有二手烟的危害,没有地面上汽车尾气的排放,因而PM2.5数值最低。因此他放弃了每年春秋两季的自行车骑行,尽量乘坐地铁。他还发现,封闭的写字楼里PM2.5的数值还可以,午餐时放弃外出吃饭,就在写字楼的地下二层用餐。
参照发达国家的治理方法,除了控制工业污染源外,日本政府的主要治理方法,是发展公共交通和地铁。在日本,人们上下班大多坚持地铁出行,只有在周末休闲的时候才会开车,这就大大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减少PM2.5产生,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少烧煤、少开车、少修建、少焚烧,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生活方式。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方面要监督、揭发身边的违法排污行为;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注重节约能源和资源,多种树,多走路,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尽量少开车,少使用塑料袋,少使用油性油漆,少食用烧烤、油炸食物。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