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5日讯 公交车上,十多名高中生面对七八名手持爱心卡的70岁以上老年人安坐无视,哪怕老人们颤颤抖抖,头上冒汗,或是公交司机和乘客多次提醒“谁给老人们让个座”,学生们始终无动于衷,径自戴耳机玩手机游戏,这让乘客们很不满。
报道的刊发引起各方热议,诸多读者、网友展开讨论,他们各抒己见,看法不一。读者来电普遍对此表示遗憾和痛心,认为是教育的缺失,有悖传统美德;而本报微博上网友的留言则呈多元化,其中相当部分的观点是“同情和理解学生”。作为“没让座”学生的就读学校,温州华侨职业中学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校长对此觉得“很意外”,表示要“好好反省”。
校长连称“很意外”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市区翠微大道的华侨职业中学。该校校长邱永飞谈起“学生不给老人让座”时连称意外,“我们学校有两块牌子最出名,一块是厨师,一块就是德育。学生们在校外如此表现,让我感到很意外。”邱校长说。
邱校长将记者带入会议室,在荣誉墙上,有一块牌匾引人注目:“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
邱校长说,该校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他们开办业余党校,每期都会有四五百名学生参与学习;学校组织学生自治管委会,注重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在学校里,学生们的文明礼仪规范都做得很不错,就在当天上午,上海还有学校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他们学校的德育工作。
既然很重视德育,为何学生们在公交车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邱校长说,目前公交车上的学生是谁还不得而知,有可能是高一刚进来的学生。因为刚进校的学生存有一些陋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扭转。
对于此事的处理,邱校长说,他们将调查公交车上没有让座的学生,要求那些学生们好好反省,毕竟要“先学做人,才能成才”。他们还将召开教师行政会议、全校千人大会,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各方热议呈现多元化
报道刊发后,引起热议,众多读者、网友通过本报热线、微博、微信对此事各抒己见。
传统纸媒读者对于“学生没让座”的现象,普遍觉得痛心。市民刘先生来电称,助老扶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面对多名七旬老人,学生们却无动于衷很不应该。但是,问题的根源不能归结于学生,毕竟“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反倒是孩子的家人老师应该羞愧,应该加强对孩子们的道德教育。
市民郑先生说,在一些欧洲国家,一有老人乘坐公交,很多人都会立即站起来让座,就跟条件反射似的。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冷漠之人不在少数,这折射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市民吴先生认为,是教育制度出了问题,“教育很丰满,效果很骨感”,学校里老师教的,在生活实践中却得不到利用,纸上谈兵。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板子应该打在教育者的PP上。
参与网上讨论的以年轻人居多,相对传统读者“痛心和遗憾”一边倒的声音,他们的观点更呈多元化。
网友“177michelle”称,这年头最苦的就是孩子,读书压力大,每天起早摸黑,又在长身体,我倒觉得大人们应该为孩子们让座。再说了,公交车内也不止15个座位,其余的人干吗去了,他们为什么不给老人们让座?
网友“无印良品”则试图揣摩学生们当时的心理:“公交司机和乘客们轮番提醒,学生们的心里肯定也在打鼓,他们想让座却又都不愿意尴尬地第一个站起来,这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专家:大环境人文素养缺失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林炎琴认为,这几名学生的行为确有不妥,特别是经过司机乘客多次提醒也无动于衷,特别让人觉得遗憾。尽管他们可能有难处,比如路远、疲累等,可毕竟老人们就站在他们身边也不让座,确实有点说不过去。这也折射出当今教育的缺失,学知识首先得要学做人。
“不能说没让座就是品德有问题,但也不能轻视这种现象。15名学生没有一个愿意让座,这是大环境人文素养的缺失。”林炎琴说,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的导向就是成绩、成绩还是成绩!从而忽视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对于华侨职业中学对此事的处理方式,林炎琴认为:“大规模的形式主义教育起不到什么好的效果,甚至会引起逆反心理。召开千人大会,可能损伤学生们的自尊心。”林炎琴说,作为学校、教师,要善于接纳学生的缺点,就是教育,也不能生硬,不能搞形式,不能以说教为主,要实实在在动之以情,否则,学生看似很有礼貌,那也不是发自内心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