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丽水文化,比听闻中更美、更深厚”
与青瓷大师徐朝兴对话。
参观披云青瓷文化创意园。
与宝剑大师沈新培畅谈剑文化。
很多人被余秋雨打动,大多是源于两点:文化和旅游——他的文化论,令人愉悦;旅游记,让人豁达。
这是一个集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等各种头衔于一身的大师,他侃侃而谈,言语中却透露出平和与亲近,没有“高大全”的形象展示,没有喋喋不休的学术说教,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准则判断,有的只是诚心聊谈,轻松交流,真心精彩。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露出的浅浅的微笑,像是对躁动生活的平息、安抚。而这一次丽水之行,话题中,自然离不开丽水,离不开丽水文化——
与丽水大师对话:
“天人合一的艺术品,才是真正的文化”
不得不说,从青瓷大师、宝剑大师、到石雕大师,都为处州文化的品性添加了生动的质感和深厚的底蕴。而作为文化大师,余秋雨自然不会错过这样一次对话。
青瓷大师徐朝兴,是第一位与余秋雨见面的艺术大师。然而,就当人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两位大师一见面,必定开启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碰撞”时,“意外”出现了:两位大师握手后,旁人一句“徐大师,可是余姚人的女婿”,瞬间拉近两位大师心与心的距离。在一股飘香的普洱茶香中,两位大师放下了人们眼中的“文化”,拉起了家常,徐大师坦言“家中四人有三人是余姚人”,余大师则表示“那应该要将你的照片挂在余姚博物馆里”。谈及青瓷文化创意基地时,余秋雨大为赞赏:“很漂亮,这些房子本身就是艺术品,加上青瓷大师,那便是相得益彰的文化组合!”
在沈广隆剑铺,他与宝剑大师沈新培,握手欢谈。在他眼中,至尊剑高贵、且具备皇家风范。在畅谈剑文化时,他说道:“剑能成为一种国礼,是因为它是文化,而非武器。”兴奋处,他更是举起一把宝剑细细观赏,“拿着就有一种古代英雄的气概”。正所谓“人剑合一”,在剑铺,远古的文明没有离去。有剑气,有至尊典范,如余秋雨所说,“剑气森森,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他对龙泉剑的喜爱,更是对宝剑大师的尊崇。
在石雕大师倪东方家中,两位大师一起讨论石头的精巧之处,面对眼前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石雕作品,余秋雨连连赞叹:“很神奇”、“很巧,太巧了”、“很可爱”、“真好”,言词简洁、诚恳,不艰涩,不繁琐,裹卷他心中那份最质朴的赞美。不是所有文化都历经年份,阅历时光。但余秋雨眼中的丽水文化,一定是。就如他所描绘的青田石雕与石雕大师的关系那样:“石头,是自然蕴藏的,一定要有一位艺人去‘唤醒’它,才会有人和天组合的产品,这就是巧夺天工、天人合一。”
在丽水,无论是龙泉的青瓷、宝剑,还是青田的石雕,都有文物、碎片、样本,还有继承者、传承人,既有大师的现代村落,又有制作工艺和实景参观,这便是人与文化的完整交融。
青瓷、宝剑、石雕,在艺术大师们的引领下,以文化演绎者的姿态重新回归,在余秋雨眼里,青瓷是“了不起”的,石雕是“神奇与可爱”的,这就是克服了所有阻碍,结合了所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文化”——“天人合一的艺术品,才是真正的文化”。
与丽水文化交融:
“把自己当做坐标,让生态文化落到心中”
作为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谈及文化时曾这样比喻:人的身高数字、体重数字就像一个国家的经济数字、财富数字,相对应的,一个人的性格就如一个国家的文化。那么,经过两天的行走,他眼中的“丽水性格”又是怎样的呢?
在他作出回答之前,丽水人民心中是有“顾虑”的:这样一位走遍世界各地,看过欧洲26个国家96座城市的文化旅者,他对于一个城市文化的判定,应该是严格、苛刻的。然而,他的回答,让众人释怀了,“我所见闻的城市大多有两种,一种是宣传超过实际,一种是实际超过宣传,前者随处可见,后者却仅有极少数,丽水,是我所见过极少数的这种城市,亲眼所见比名声要高、要美丽。”显然,丽水,是能走进余秋雨心中的。或者说,真正走进他心中的,是丽水文化。
他说,“丽水”是个好名,“万物皆依水而生”,水字之前的丽字,与水相得益彰,便有了这样一个令人神往的地名,这个地名,足以让他陶醉了。“丽水作为养生福地,环境好,生态好,丽水人民不能独享,应该让山水与人的关系更广阔,实质更深厚,与更多人共享。”显然,他对这里,有了更大的期许和憧憬。在他看来,最好的共享方式,并非是各种铺天盖地的宣传,而是让人身处其境的体验和享受,“享受这里的山光水色,品尝这里的高山蔬菜,体验这里的各种文化产品”。
到这里,余秋雨吐露出自己对丽水旅游文化的独特见解:把水与环境相结合,把文化与工艺相结合,这样就能把文化真正向前推进。“当然,我们不与别的国家、别的城市作比较,因为类型不同,没有可比性,我们应该把自己作为坐标。”
这便是,先知道自己,再与世界做知己。
他告诉丽水人民,文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朝廷兴旺史转为全民生态史,随着史观的改变,生态文化会替代文本文化,“因为‘生态文化’,是要真正落到我们心中的。”
“走,就是进步;不走,就是误会。”住好、吃好是旅游文化的起点。对于丽水的旅游文化,余秋雨是肯定且欣赏的:“这里除了古迹,还有古代实体,今天还有传承人,制作者,还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并大规模走向现代生活,走向世界,从古迹走向生态文化,才是具有现代生命力的活文化。”
与其说,这是余秋雨的一次观赏之旅,不如说是一次关怀之旅,他不仅在看丽水,更在发现丽水、展望丽水:
“披云青瓷文化创意园”的建筑设计,是“化腐朽为神奇”;
彩绘与青瓷结合而成的创新产品,“很好,了不起”;
青田石雕的雕刻技艺,很可爱,“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甚至,在看见青瓷小镇半空中密密麻麻的电线时,他会“遗憾”,“这是一种审美障碍”,也是一种文化障碍,“如果能去除,会更美”;
……
若不是有一双蕴藏天地大美的眼睛,若不是带着一颗对丽水赤忱有爱的热心,他对丽水的一山一水、一土一石,不会描绘得如此直白而细腻,让我们在愉快中又一次拜读了自己的丽水文化。
与丽水人民畅谈:
“站在中国最美丽的土地上,你们可以很自信”
事实上,在丽水之行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对话,不是发生在文化大师与本土大师之间,而是这位文化大师与一位普通讲解员沈子珍的交谈。
这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5月28日15时20分,龙泉青瓷博物馆,讲解员沈子珍在门口等候余秋雨的到来。
“余老师,欢迎您!”这是沈子珍说的第一句话。
“谢谢,你的声音非常好听。”这是余秋雨到达丽水后的第一句赞美。
显然,丽水声音,给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你的普通话是哪里学的?”走出博物馆后,他饶有兴趣地发问。
“自学的。”沈子珍答道。
“真不错,声音很好,”大师毫不吝啬地继续夸奖,“要知道,我是从这个专业出来的,率先注意的,就是你的声音。”
就是这样一句平常的赞美,对丽水普通人民的赞美,让余秋雨的亲民显露无遗。也让众人恍然:这个看上去谦和的大师,其实也是感性且细腻的。
在讲座上,我们本以为余秋雨会大谈他的书籍著作,以为他会拿出艰深的学术定义,可是,他没有——“毫不夸张地说,站在中国最美丽的土地上,你们可以很自信,这是一个走遍全世界的人,在刚刚看过丽水之后的感受。”他的这一句“告白”,让讲座上每一位丽水人的心里“狠狠地暖了一把”。
他,不愿在学术上与丽水人民划出一条界线,只是入乡随俗地谈论自己的见闻,自己的观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丽水本土文化:一方印章,一件青瓷,一把宝剑,这些都是切合丽水文化脉络、丽水文化造诣的积淀。就像他给文化下的定义那么简洁明了: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
此次余秋雨的丽水之行,令很多人为之动容的,是他在专题报告会上的一句话:“所有的矛盾和斗争都发生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因为一个懂得旅游、喜欢行走的人,往往心胸开阔且心地善良。”这是他送给丽水人民的,也是送丽水旅游的。如他所言,丽水旅游,要成为一本让人仰望的、高层次的书籍,要让大家进入一个美丽的梦境。
“美丽的梦境”,不是幻想,且定能实现。与余秋雨同行两天,记者也多了这样一些思考:在一个文化基因稳固、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里,人懂得尊崇自己——不浅显,因为不浅显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崇别人——不专横,因为不专横所以有素养;人懂得尊崇自然——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品位、素养、智能,是一种文化积累的总和,也应成为丽水文化的符号。
虽然是第一次踏上丽水的土地,有太多的匆忙,太多的文化来不及欣赏和观摩,但余秋雨是知足的,因为“丽水深深地打动了他”:
“下一次喝茶,我就用这个彩绘与青瓷结合的茶杯了”;
“那么,以后我用这方印章(高级工艺美术师夏法起为他订制的青田石印章)了”;
“今后,你们可以在我的作品中,看见丽水的影子”;
……
这一切,都从他站在中国最美丽的土地——“丽水之行”开始。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