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8日讯 高考这一求学生涯的特殊节点,是每个经历过的人难以忘怀的过去,是每一个学子最重要的成年礼。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高考经历了“定向分配”、“并轨招生”、“大规模扩招”、“自主招生”等几个阶段,时代变迁的印记,由此留在了几代人不同的高考记忆中。
在高考首日的送考大军中,我们就找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曾是高考的参与者,昨日又以父母、老师的身份来到考场外,除了紧张与焦急,涌入他们思绪的还有属于那个年代的高考记忆。
“一不小心‘捡’了个状元”
讲述人:余女士,87届考生,送儿子高考
送考地点:永嘉中学
可以出国留学,可以学门技术,可以出去经商……家住永嘉的余女士对儿子的前途十分看得开,可真正高考来临,她仍感到“压力山大”,即使作为音乐方面艺术生的儿子,此前专业课成绩在全省4000多名考生内排到300来名。
昨天,余女士与其他家长挤在永嘉中学门口,目送儿子的背影一点点远去,手心全是汗。
永嘉中学是余女士的母校,回忆起自己20多年前经历的高考,她说,“那时候,家人很忙,根本无暇顾及此事,连几号考试都不知道”。实际上,余女士自己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反正周围没几个人能考上的,考不上就考不上”。没想到,1987年,余女士考了一个“状元”回来。那时候,高考分省线、市线,永嘉文科总共11人上省线,余女士考了第一名,这个消息在余女士所在的永嘉三江一带简直沸腾了。后来她妹妹也考上了大学,村民都竖起大拇指说,这家真了不起。
“父母那时候都觉得脸上特别有光,哪像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不稀罕了。”余女士说,但好的大学仍然难上,她希望儿子上名校,但又不能给孩子太多压力,所以尽管自己很紧张,昨天仍鼓励进考场的儿子说,不要紧张,尽力就行。
“高考,让我不再是一名临时工”
讲述人:孙老师,78届考生,送学生高考
送考地点:温十四中
“来了就好,进去吧。”开考前,孙老师手持点名册,焦急地等待着。作为过来人,他知道,这时候再多的嘱咐,只是徒增压力。
1974年,孙老师从温一中毕业,却没有多少喜悦,因为没有高考,毕业意味着“失业”。也正因为这样,那时好多同学选择了早点进社会。毕业时,班里包括他在内,只剩下三名学生。之后的几年,怀揣教师梦想的他,留在温一中,当了一名收入微薄的代课老师。1978年,全国统招,他说自己当时坚信机会来了,“我要摆脱临时工的身份,这回一定要考上!”
尽管三十多年过去,孙老师的高考记忆仍清晰如昨。“现在是一人高考全家紧张,我那会儿爸妈可淡定了,压根没抱希望,也没来送我。”中午热得不行了,他便拐入街角的冷饮店,奢侈了一回——给自己买了杯冷饮。“那种畅快,现在都记得。”
最终,孙考取温师院,实现了他的教师梦,也摆脱了临时工的身份。毕业后,他被温四中录取,成为一名有正式编制的教师。
“现在的孩子人生选择多了,高考在90后学生眼中,已经不是成材的唯一出路,因此难免倦怠。”孙老师说,他还是会和学生分享自己的高考故事,那是一个为梦想而努力的故事。
“现在条件好了,但压力大了”
讲述人:杨先生,87届考生,送女儿高考
送考地点:温二中
“和我们那个年代相比,现在的高考各方面条件都好得多,但孩子的压力也大了很多。”下午4时多,杨先生转了一圈又回到温二中门口,专心地等待着女儿考试结束。
作为父亲的杨先生曾在1987年参加过高考。那时候的高考在7月份,天气非常炎热,教室里却连电风扇都没有。为了给大家降降温,监考老师拿来冰块放在教室里。“冰块慢慢化掉的水就流在我们脚边,有些调皮的小男生考不出来就干脆踩水玩。”杨先生回忆起往事,忍不住笑了起来。他说,那时能考上大学的人非常少,所以对很多人来说,高考只是走个过场,“知道自己考不上,所以没压力。”
相比现在的高考环境,杨先生表示,这和他当年真的是天壤之别:他当年高考都是自己独自走路去参加的,哪像现在的孩子,有家长专车接送,有的还全程陪考;现在的高考全社会都很重视,那么多爱心志愿者参与高考助力,还有交警部门大力配合交通管制,这在他们那个年代是无法想象的。
“条件好了,环境好了,希望孩子们能发挥得更好。”杨先生说,这是他的愿望,暂时不能和孩子讲。
- 舟山电力局全力以赴,做好高考保供电工作
- 湖州地区文科“高考状元”回乡创办国学工作室
-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桂维诚老师谈浙江高考作文
- 中职生校园招聘会:企业重技能 学生看前景
- 大雨伴随高考首日 不少地区15小时降水超过150毫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